認識道家
2016年11月4日

認識道家(上)

道家是春秋時代百家爭鳴時其中一學術流派。對處理人生問題和追求真理,有一套完整的思想觀念。所謂道,乃指恆存宇宙、自然界無形的規律,包括常道和非常道。

古來道家觀念

道家認為人體是小宇宙,天地日月運行和人體生理活動共同受到一種原力支配。人的生命自父母受胎算起,女子七數為一單位,女子十四歲天葵至,已可生育,到七七四十九歲先天生命氣數盡,此後為後天餘氣;男子八數為一單位,十六歲前為童身,八八六十四歲後是後天餘氣,生命轉入另一境界。道家所說神、氣、精,可用光、熱、力為喻。道家講求養生全真,應從清心寡欲入手。

道家認為萬事萬物不離陰陽互剋互濟原理,認為事物「負陰抱陽」,都有陰陽因素元素,只是有所偏重。所謂「孤陰不生,獨陽不長。」道家中人愛以「無為」標榜,此常為人誤解。其實是「無為」中因以「有為」的軌跡作基礎,便可以無為;非放任無為,所以在有為中才可以無為,無為有為互濟倚負,因而生機勃勃不息。

道家是中國文化原始思想

道家的學問,人以「黃老之術」並稱。老是老子,是普遍公認道家的老祖宗。黃是軒轅黃帝,是公認中華文化的始祖。今有黃帝傳下醫書《內經》,兵法謀略學《陰符經》,但後人大都認為偽託。道家奉黃帝之學,一方面託古自重,亦表示其學正統,來自遠古。另一方面表示承認黃帝是中華民族共祖。直到漢初文景之治時,都以黃老並稱。

道家學術思想源遠流長,上接伏羲黃帝、《易經》、《書經》文化系統。思想上偏向自然科學居多,與儒家偏向人文思想互相輝映。道家思想是中國文化原始思想,集哲學、科學、科技學術大全。清才子紀曉嵐喻之謂「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的學問。司馬遷在《史記》自序中說自己父子都奉道家思想,而且極推崇老子。

老子是個迷矇人物,相傳是周朝史官,學問淵博,不求名利而帶著超越塵世修養胸襟,是位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隱者。相傳孔子曾向老子問道,結果不明所以。孔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網,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吾可以為繒。至於龍,吾知其乘風雲可以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耶?」從這話中可見孔子對老子還是摸不著頭腦,但極有推崇之意。

老子恐怕並非姓李

老子姓老名聃,子是對他的尊稱,老子即老先生。筆者認為老子是周代史官,職位世襲。孔子所見之老子,恐是最初之老子之裔孫,周代老子亦恐非只有一人,代代相傳便有許多位「老先生」。老子有傳姓李名耳,唐朝李氏開國奉道教,因老子姓李,故奉老子為道教始祖。其實春秋時代無人姓李,據近年近人考證,老子稱李耳實出於老子乳名「狸兒」一音之轉。「狸兒」,在當地是「老虎仔」之意,亦嘗有老子騎虎圖像為人供奉,老子學問實出自我國有虎之地的南方。歷代認為道家學問源自淮河流域,唯近代開始有人研究少數民族文化學問,發現道家思想及陰陽家五行八卦思想,皆源自伏羲文化,源自彝族苗族,再由漢人吸收整理(容後專題論述) 發揚 。孔子家門學問出自殷魯,屬北方學問,記述孔子言行的《論語》從未記述孔子談陰陽。但所傳六經學問,《易》為群經之首,偏偏就是南方學問,這亦反映孔子眼光胸襟和偉大之處。

《老子》一書又叫《道德經》,五千餘字,但後人注釋演繹其義文字多至千倍。全書陳述經世處世哲學。認為人要順應自然,行事要合天道天理,重視因果。提倡無為不爭、知足、謙下。認為柔弱勝剛強,知榮守辱,以靜制動;認為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事有因果,禍福相生,是世上第一部有系統的哲學著作。

—上古南方文化探討之四




認識道家(下)

道家的學問,人好以「黃老之術」並稱。老是老子,是普遍公認道家的老祖宗。黃是軒轅黃帝,是公認中華文化的始祖。黃帝傳下醫書《內經》,兵法謀略學《陰符經》,後人大都認為偽託。道家奉黃帝之學,一方面託古自重,亦表示其學正統,來自遠古。另一方面表示承認黃帝是中華民族共祖。直到漢初文景時代,都用黃老並稱。

黃老之術重權詐謀略


黃老之術,盛行於漢初。唯自漢至民國初年,均不見公認之黃帝論道著作傳下,使世人對是否有黃帝之術懷疑。又有古籍傳言「老子知兵」,知兵則善於相鬥相爭,與老子主張虛靜無為頗有矛盾之處。其實老子講求「無爭」,同時講求權術,此點為大多數學者所忽略。老子說「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是政治上專制之言。老子講求因果,亦講權術謀略,絕非單單清虛無為。《老子》一書有權謀的話;如「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這些都是權術詐謀的話。老子思想最高境界是「無為無不為」,昇平時期,垂拱而治,當然可以無為。而戢平亂世,則可以「無不為」,無所不為是也。故說老子知兵,實不矛盾。亦可見老子學問高明及厲害之處。亂世謀略家多出自道家之學,如鬼谷子、蘇秦、張儀、黃石公、張良、陳平、諸葛亮、劉伯溫等等。

行黃老之學治世最成功的是漢文帝。史書多說漢文帝時因楚漢戰亂不久,又剛滅呂后之禍,文帝遂無為而治,與民休生養息,帶來文景之治漢初盛世。其實文帝當國,政治上亦風高浪急,不過文帝深諳黃老之學,消弭禍患於無形。朝廷平呂后禍亂迎文帝,文帝登基即拜宋昌為衛將軍,領南北軍,收兵權於掌中。又拜張武郎中令,行走殿中,以為心腹耳目。如此攬權狠要精到,豈胡塗無為君主?及後用賈誼策削諸侯力量,又早料吳王造反,逝世前向繼任者景帝指出兵亂可倚靠周亞夫平亂,在在大小政事無不在掌握中。文景二帝之後漢武帝倡儒家,道家黃老之術便不入主流。但每個時代均有不少知識分子和隱逸之士好鑽研道家學問。

近代黃帝四經面世重現

被譽為中國最後一位古文經學大師的章太炎(1869–1936)對道家論述扼要精微,但也說「然黃帝論道之書,今不可見。」(見《章太炎講國學:吉林人民出版社》)原來直至1973年長沙馬王堆墓出土,方發現有關黃帝論道著述。見有《法經》、《十六經》、《稱》、《道原》四經,與《老子》合抄,入道家經籍。研究者將此四種著述合稱「黃帝四經」。可知自漢代降至清代黃帝論道失傳,至上世紀七十年代才重見天日,前代智士均無緣過目。此四經論道有天道、地道、人道,各有法則。說宇宙萬物分陰陽,既相對又互相統一。認為帝王應畏天愛地親民,又有論戰用兵,豐富的軍事思想。黃帝四經風格繼承老子思想,又發展改造。

莊子與道教

莊子亦是道家代表人物,亦有以「老莊思想」代表道家思想,且有人認為莊子論道更為徹底。但《莊子天下篇》自言與老聃、關尹子不同道。《老子》多說及政治,莊子不說政治。莊子愛說超遠思慮的哲學性思考,而《老子》罕言。然兩人所論大旨及路向相近,但各有偏重。《莊子》一書文筆雄肆,愛作寓言,哲學和文學價值都很高。

莊子名周,與齊宣王同期,不受聘,樂做漆園吏。莊子認為人生當超脫世上欲望和約束,拋棄感情縈繞,破除我與非我境界,把自身和天地萬物合成一體,才能得到最大安適。他認為人生應追求逍遙,得道目的在救己。一切政治制度、社會禮俗都是束縛。

而道教本與老子無關,老子在世時並無道教。由漢朝末年張道陵(世稱張天師) 註《老子》開始,才將老子牽入道教。其後道教的思想和發展成中國文化一大體系,唯己不在本文探討之列。

———上古南方文化探討之四

作者:楊興安,文學博士,曾任編輯、編劇,曾經教學,任明報社長室行政秘書、長江實業集團中文秘書。著有《金庸小說與文學》、《浪蕩散文》、《柳岸傳情》、《現代書信》等,現為香港小說學會榮譽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