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人搶飯碗 富豪派錢消民怨
2016年12月5日

撰文:《信報》專欄作家 高天佑

「狂人」特朗普爆冷當選美國總統,反映在貧富日益懸殊下,訴諸民憤的民粹(populism)政治愈來愈有市場。然而,相對於「狂人」主打的種族矛盾,導致貧富懸殊、百姓失業、民怨高漲的最大禍根,其實是全球化和自動化趨勢,而且這兩種趨勢在可見將來只會愈演愈烈。有學者估計,全球失業率將由目前約7%,在2045年飆升至逾50%,意味逾半人「冇工做」;屆時不只催生更多「狂人」政客,甚或會世界大亂。

不少有識之士已預見此一困局,並紛紛諗計解救。例如「股神」畢非德、微軟創辦人蓋茨等主張開徵富人稅(Buffett Tax),藉以促進二次分配;長和(00001)主席李嘉誠、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等更進一步,嘗試「直接派錢」創舉。英國電器大亨James Dyson爵士則擬開設工程大學,所有學生不但免交學費,還「有糧出」﹝見表﹞。如此種種,均為應對「機械人搶飯碗」之未來新形勢。

代人手。圖為2015年5月在浙江金華,有餐廳提供機器人送餐服務,受到消費者歡迎。 (路透圖片)
代人手。圖為2015年5月在浙江金華,有餐廳提供機器人送餐服務,受到消費者歡迎。 (路透圖片)


全球逾10億人營養不良
人類生存的最基本要求是糧食,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估算,踏入八十年代以來,隨着農耕、養殖、運輸和儲藏等技術進步,全球每年糧食產量已足夠全人類所需;但時至今日,全球仍有逾10億人長期捱餓或營養不良,同時又有逾6億人因「食得太多」和「食得太好」而過度肥胖,背後原因當然是分配不均問題。何況在現代社會,人類的需求已遠遠不止於「食得飽」,糧食問題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

未來只需一成人工作
隨着全球化分工合作(division of labor)提升效率,加上自動化機械人取代人手,可預期從糧食到衣服、建築、汽車、 科技產物等貨品(goods),以至於煮食、教學、照護、接載、保安、會計、醫療、新聞等各種服務(services)的產能均會繼續飆升。從某個角度看,這將是一個烏托邦美麗世界,據以色列著名科學家、美國K2I研究院總監Moshe Vardi估算,未來只需要少於10%的人工作,負責制訂方向及指揮機械人,便足以讓全人類豐衣足食,意味其餘逾九成人都可以無所事事、「䟴䟴腳」嘆世界。

但誰都知道,現實難望如此美好,正如糧食問題,關鍵在於分配;孔子在2500多年前說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到今天仍是真理。事實上近年環球發展形勢已證明,正正是全球化和自動化趨勢,進一步加劇貧富懸殊,讓極少數(畢非德口中的1%)掌握資源、技術和財產的人,財來沒法擋,形成富者愈富;相反其餘99%的人儘管絕對收入(absolute income)仍有提升,生活質素也有改進(例如可用智能手機上網,溫飽亦無虞),速度和幅度卻遠遠落後,難免會「眼紅」,因「感覺不良好」而滋生民憤。

正因為如此,隨着全球化和自動化趨勢持續,若不從機制上進行調整,可預期貧富懸殊只會不斷惡化。例如Moshe Vardi同時估計,全球失業率在2045年將突破50%,意味逾半適齡人士淪為「失業大軍」,這批「大軍」加上背後家庭的基本生活、社會地位及「自我感覺」若沒獲得妥善照顧,恐怕會引致世界大亂,不只是「狂人」上台執政這麼簡單(事關今次特朗普當選也只是「換人做總統」,未至於推翻現有政制);甚至會比十八世紀的法國大革命更嚴重得多(皆因當時只是一個國家的平民起義,而非全球「無工作階級」起革命)。

失業率2045年突破50%
面對這種未來危機,就算是那1%贏家,甚至超級富豪也難免如坐針氈,事關假若世界大亂、烽煙四起,即使有財有勢亦難在物質和心理上保證安穩。所以不少有識之士已經諗計解救,近年最受矚目的當然是畢非德、蓋茨等富豪主張的「富人稅」,原理是向有錢人開徵額外的重稅,讓政府庫房增加收入,那便有資源向失業者提供福利救濟,期望藉之緩解他們的憤怨。

「富人稅」仍是福利救濟思維
然而正如上述,「一份工」對人們來說除了是收入來源,更加關乎社會地位和自我感覺。「富人稅」原意無疑良好,不可否認也會有一定效果,可是仍停留於「福利救濟」思維,令「被救濟」對象的社會地位低人一等,自我感覺亦難免受損。例如在傳統觀念中,丈夫、爸爸為一家之主,但一個壯年男人若因失業,被迫向政府申請救濟,甚至接受「查家宅」式審查,這個家庭即使溫飽無虞,也難望有幸福氣氛,尤其對於小孩的心理影響不容小覷。
所以更進一步,近年不少人主張「無條件基本收入」(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概念,意即由政府或某些機構,向全體人民每月派錢,不問貧富,毋須審查,下至乞丐上至首富都會收到同一金額(有點像香港的「生果金」,不過「生果金」只限長者)。在理想假設中,由於全社會生產力進步,若再加上特定稅務制度(例如「富人稅」),這筆錢應足以讓所有人維持基本生活,在此之上是否還要「搵工」,以追求更佳生活或個人理想,則視乎各人能力和志趣。

無條件派錢 尼特族成常態
在這情況下,由於人人都獲得同一金額,加上不用「查家宅」,估計不會損害社會地位和自我感覺。例如一個人靠着「無條件基本收入」支持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後,若沒額外物質要求,大可像日本「尼特族」(NEET)般「成世人都唔返工」,只追求個人興趣;分別在於「尼特族」現今被視為病態異類,但日後可能社會逾半人口都不返工、只靠「無條件基本收入」生活,反而成為常態,不再有社會和同儕壓力。
被譽為「鐵甲奇俠(Iron Man)真人版」的Tesla創辦人馬斯克,正是這種「無條件派錢」模式的支持者之一,他並認為這是勢在必行,因為除此以外,別無其他方法可以應付自動化對人類社會結構的衝擊。他描繪在全世界實行「無條件派錢」的未來景象:「人們會有更多空閒時間,可以做一些有趣的事情,或者是複雜的事情,他們將有更多空間發揮創意,這對於整體經濟和社會都是好事。」

馬斯克現正與Facebook聯合創辦人Chris Hughes以及矽谷著名孵化器Y Combinator,研究如何推動落實這種模式。Y Combinator打算在距離矽谷一橋之隔的相對貧困地區奧克蘭(Oakland)進行實驗,向一批隨機抽樣的居民每人每月派發1000至2000美元現金,勉強足夠他們維持基本生活。這個實驗計劃不問貧富,毋須入息審查,初步為期5年,Y Combinator將觀察受惠居民在「唔駛做有糧出」之後,其生活質素、工作動機、心理狀況和社交行為等方面有何變化。
同樣在嘗試的還有香港首富、「超人」李嘉誠,其名下李嘉誠基金會剛於10月向天水圍、元朗及離島的所有應屆中學文憑試(DSE)考生,每人派發5000港元現金,同樣不問貧富及毋須審查。從一個角度看,這三個地區均相對偏遠,學生獲取學習資源或比市區學生較困難,例如需要花錢花時間赴市區買參考書、上補習班、到訪中央圖書館、欣賞文娛節目或參與社交活動,所以這筆錢正有助彌補他們一些不利處境,起碼可以幫補車費。

然而,基金會表明不會限制或監督學生如何使用這筆錢,甚至乎學生即使在收錢後退學或棄考DSE,亦毋須「回水」。基金會擬藉此提倡「善用自主」精神,因為「根據不同社會服務機構的意見和以往公益計劃的經驗,直接和可靈活運用的現金資助,對受助人是有效的支持方式」,同時期望「從參與學生的回饋中,探索『無條件直接支援』模式的成效」。事實上,李嘉誠基金會的「無條件直接支援」跟Y Combinator的「無條件直接出糧」理念相近,是一種非常「潮」的行善探索模式。

無條件支援 避免養懶人

當然,「無條件派錢」模式尚在初期試驗階段,距離大規模實行十劃未有一撇,而且仍有不少隱憂。除了解決「錢從何來」之外,最大挑戰是這可能動搖資本主義根基,甚至瓦解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據現代經濟學之父Adam Smith斷言,人們辛勤工作並非出於對他人的善意,而是為了自利,更基本是為了生存,正是這種「自私自利」推動人類社會數千年來不斷進步。而在實施「無條件派錢」之後,人們「唔駛做」都有飯食、有屋住,還有基本的各種享受,生活水平並不差過大部分人,可說不再有生存壓力,屆時還有幾多人會日夜搏命、努力為社會創造價值?這可說是人類惰性和積極性的對決,一旦惰性勝出,人類社會恐將喪失進步動力,是否會由此衰落下去?

英國電器大亨James Dyson爵士則進行另一種嘗試,他打算明年在英國開設一家Dyson理工學院,將由全球排名48位的名校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協助提供課程及負責頒授工程學士學位。該學院課程為4年制,包括2年基礎訓練及2年專業實習,專門培訓優秀工程師。最特別的是,所有學生不但全免學費,而且每個月將獲得1300英鎊收入(同樣不問貧富及毋須審查),讓他們可無後顧之憂專心學習。

James Dyson爵士旗下的電器品牌Dyson,近年憑着無扇葉風扇、智能吸塵機等貴價先進電器風靡全球中產家庭,去年純利達4.5億英鎊,賺得盤滿缽滿,當然有條件進行這種「派錢」實驗。在這模式下,Dyson一方面「派錢」,但同時吸納有志於工程的上進年輕人,並培訓他們做優秀工程師,為人類社會創造價值(例如設計機械人),可說是應對「派錢養懶人」問題的一種另類嘗試。

無論如何,在目前趨勢下,未來幾年貧富懸殊難免更趨惡化,民粹思潮亦會日益高漲,各種「派錢」嘗試也會隨之愈來愈多,然而真正要讓全人類「唔駛做有糧出」,估計在數十年後才有望實現。換言之這是速度的競賽,但願能在世界大亂之前,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救之道。

 ——原載於12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