衍空法師:人心不爽,派錢無用!
2017年3月1日

衍空出世復入世,入塵不染塵,猶如蓮花不着水。 (黃勁璋攝)
衍空出世復入世,入塵不染塵,猶如蓮花不着水。 (黃勁璋攝)

記者來到油麻地,沿途燈紅酒綠、龍蛇混雜,佛堂就隱身於夜總會、麻雀館中。訪問甫開始,竟然不談佛偈,談買樓。「這是銀主盤,沙士前買入,銀行開價138萬。拍吧!168萬。我心諗170萬就不買了,結果無人跟我爭。」單位保守計已翻近十倍,足見投資獨具慧眼。不介意鄰居混雜?和尚淡定回了一句:「猶如蓮花不着水。」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前半生,他是富家子弟。原名譚博文,英文名Gordon。爸爸經營證券行,媽媽是少奶奶,住九龍塘洋房,有傭人照顧。於喇沙讀小學,在日本讀中學,到美國讀大學。畢業後繼承父業,並娶了電視明星做老婆,自小金錢至上觀念根深蒂固:「當年我就是想發達!」他憶述:「理想是買架遊艇,每天在中環放工後,到皇后碼頭上船,去淺水灣吃晚餐。」

後半生,他是得道高僧。番書仔留過長髮、做過嬉皮士;人到壯年剃光頭出家。出家而不離世,銜頭一大堆:倫敦大學亞非學院宗教研究系碩士、港大佛學研究中心總監、香港佛教聯合會常務董事、大嶼山寶蓮寺董事,剛新增一項「團結香港基金會顧問」。「如果不出家,就會炒炒股,到峇里島游游水」,出家就是為了「full time弘揚佛法」。

年輕人缺價值觀

年過六十的衍空法師很in,有Facebook,會用微信。他知道電視劇《天與地》主題曲的歌詞,也會談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講佛偈但不老土,年輕人很受落。「佛教很少照顧年輕人,傳統佛教是照顧老人,覺得前者閱歷未足,聽不明佛理。」衍空卻很關心年輕人,多年來出心出力,推動佛學教育。

近年屢有香港學子跳樓輕生,他已不只一次搖頭嘆息。「現在的教育,很流行說批判思維,大家都站在高位找不足,並非尋求解決方法。」「為什麼我們的年輕人那麼脆弱呢?就是少了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我們的教育沒有賦予他們以上價值。」

衍空在港大創立佛學研究中心,並開辦全港首個佛學碩士課程。 (受訪者提供)
衍空在港大創立佛學研究中心,並開辦全港首個佛學碩士課程。 (受訪者提供)

「我讀書時,儒家思想仍然存在,我們會孝順、對國家有感覺;今天呢?年輕人無文化根,中國思想完全無,無讀過歷史、無中國語文、無詩詞歌賦。讀中文就讀實用文,何解呢?服務經濟。」教育服務經濟,師傅也覺可笑。

成年人心靈空虛

「現在港人苦,不是物質的苦,而是心靈的苦。」衍空一語道破:「從前香港,爸爸很辛苦,媽媽穿膠花,但一家人感覺很強烈,放假買支汽水已經很開心;現在,阿爸星期六都要返工,阿媽不知去哪兒,你穿得很靚,由Maryann照顧,但就總是不爽!」他意味深長一句:「政府派錢是無用的,心仍是不爽!你要搞好個心。」

「我們的孩子有書讀,自己有工開,說苦不算苦,但內心總是抑壓」。說來諷刺,香港號稱全球最自由經濟,但那種自由卻枷鎖處處。「十個香港人,九個有工作壓力。為什麼呢?皆因香港經濟好是建基於香港人辛苦。」「什麼叫efficiency呢?就是一個人做三人份,就很efficient了!」

港孩苦、港人苦。他經常對學生說:「人有情慾是合理的,食、色性也。人有獸性,好味就想食,靚女就想追,但人比動物聰明,分別在於智慧。」獸性是情慾貪嗔癡;智慧則是人性、佛性。「我們很簡單:慈悲與智慧,對抗貪嗔癡。」

衍空關心年輕人,而且緊貼潮流,講佛偈深入淺出,並帶領學生到訪不同寺廟,圖為遼寧佑順寺。 (受訪者提供)
衍空關心年輕人,而且緊貼潮流,講佛偈深入淺出,並帶領學生到訪不同寺廟,圖為遼寧佑順寺。 (受訪者提供)

出塵而不染塵埃

今日論盡港事,遊走紅塵而不染塵埃,但當年遇到國家大事,他也曾心神大亂。「經歷過六四,當年真是熱血沸騰。」1989年晚上,Gordon已經信佛,準備出家做衍空,但那個畫面在腦海足足30年仍然忘不了。「整條彌敦道都是人,那種氣氛只能用澎湃來形容,大時代就是大時代!」

他清晰記得,自己跪在菩薩前,喃喃說着「菩薩保佑」。一瞬間,發出嘭的一聲,嘭嘭兩聲。心空了,那是屠城。「我很傷心地在哭,再看看菩薩在笑,為什麼會這樣呢?」那夜,他內心好不平靜;事後,他省悟,社會需要的,是更大的慈悲。

訪問當日,剛巧空師有朋自非洲來,這批學生在當地學佛、並習少林功夫,空師指着其中一名孩子:「他就是奧巴馬!」 (黃勁璋攝)
訪問當日,剛巧空師有朋自非洲來,這批學生在當地學佛、並習少林功夫,空師指着其中一名孩子:「他就是奧巴馬!」 (黃勁璋攝)

「人世間的苦是必然的。世局變遷必然發生,但並非永遠。佛教講究因緣果報,天要落雨,娘要嫁人,矛盾累積日久,終究是要發生。反而,你更要明白背後作祟的,正是人性貪嗔癡,莫被形相糾纏不清。」他說,人就似一隻蝴蝶,一直尋找幸福,但生命卻是短暫,而幸福不穩定,所以人要探求一種可持續幸福。「人生要進步,首要懂得反思。」

師傅,明白了!善哉善哉。

——節錄2017年3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