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潮】改變社會徒勞 90後灰心抽綠卡
2017年3月16日

「一間屋壞了燈膽,你應該修理燈膽,而不是搬屋。香港壞了,就要努力修理它,而不是移民!」這曾是Cherry的信念。

撰文:李澄欣 本刊記者

她今年26歲,2015年在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理系畢業,特別留意城市規劃,對香港的情況看不過眼。「政府的土地政策,只是倒模不同商場,拆走具香港特色的小店,趕走小販。我在荃灣長大,本來很有地區特色,現在是另一個羅湖城。之後搬入東涌,情況更甚,很多新移民,周圍都講普通話。」

建設社區 但制度偏袒商界

對她來說,社區就是壞燈膽。她2014年gap year回港工作,親歷佔中後決心重振社區價值和本土人情味,建設屬於香港人的香港。「抗爭之後,也要在社區有具體行動,才會帶來實質改變。」

她正式畢業後加入外資公司,工餘和朋友組織社區行動,在石籬找了一塊空地舉辦二手交易平台,又在該區參與成立地區報,指導中學生採訪舊區小店。

除了兒時長大的荃灣區,她也關心現居的東涌,加入大嶼山聯盟。「東涌有兩邊,一邊是有錢人區,有會所、交通方便;另一邊是我住的逸東邨,連基本的康樂設施也沒有,區內住了很多南亞裔人,他們幾乎不出街,因為車費貴。」她滿肚子氣。「政府重經濟輕民生,可以花幾百億發展大嶼山、建港珠澳大橋,但最基本的社區設施就不理。我寄過幾次信給規劃署,但改變不到什麼。」

熱情漸漸被磨蝕,她坦言:「不是我不想改變社會,而是這個政制不容許我改變!誰做特首都一樣,就算曾俊華也只能做精神領袖,不能改變什麼,因為制度向大地產商、鄉事派傾斜。」

大陸人搶資源 上流、上樓難

除了傳統的「官商鄉黑」,令人更絕望的是北京因素。「以前北京很支持港人治港,現在是北京下命令,香港政府唯命是從、硬推,我覺得現在已經是『一國一制』!」

政治上受壓制,生活上也愈過愈苦。「上一代努力工作就可以做業主,現在年輕人靠父母都上不到車。競爭大了,不但要和本地炒家競爭,還有很多大陸炒家。」

她已萌生去意,去年9月抽美國綠卡,同時計劃讀碩士「搏高分」移民加拿大。「在香港付出120%得80%回報;在加拿大付出80%就有100%的生活質素。香港300呎新樓五六百萬,加拿大五六百呎只需150萬(港元)。」她開玩笑說:「每日150個單程證我們控制不到,與其在香港被大陸人搶資源,不如我去外國搶別人資源。」

她和27歲、任職港鐵工程師的男友有共識。「他很想留下來,幫手解決香港的問題,但當我們談到下一代,就有共識要走,不想未來的小朋友在這裏生活。」


——節錄2017年3月《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