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蝸居權威」張智強:奇則是寶!
2017年4月3日



訪問約在中環置地,53歲的建築及室內設計師張智強(Gary Chang)得悉要上鏡後大驚,急忙上廁所「執樣」。「今朝搽完太陽油忘了搽控油粉……我剛睡醒,塊面會否很腫?」他10分鐘後出來,不放心地問記者和攝影師。

撰文:李澄欣 本刊記者

蝸居權威   改造344呎舊樓

這位著名建築設計師對造型一絲不苟,執着美感。他1987年港大建築系畢業,1994年創立建築設計公司EDGE Design,代表作包括香港藝術中心中庭、百老滙電影中心、北京「箱宅」等,又曾為李澤楷的石澳道木屋做室內設計。

他靈活改造其西灣河344呎舊居,讓他成為國際「蝸居權威」,並為愈建愈小的香港樓盤做設計。「傳媒常負面報道發展商『奇則』,其實這是世界潮流,懂得善用空間是很厲害的,外國人當寶,香港人只懂罵!」

拍完照,張智強帶記者到文華東方MO Bar,甫坐下,服務員就熱情地走來與這位熟客寒暄。他近年另一身份是「酒店達人」,因工作需要年中逾半時間不在港,他索性化苦差為興趣,出書評論酒店設計。「我本書已成為教科書,酒店業研討會也會邀請我演講,因為沒人比我更熟。」

自小做「廳長」   皇仁仔發奮圓夢

張智強考了6次建築師牌也肥佬,「不能叫我建築師,只能叫建築設計師」。但有實力和名氣就夠,這位香港仔的成名故事很典型,1962年生於一個普通潮州人家庭,父親做導遊,母親穿膠花,他是家中長子,下有三個妹,一家六口擠在西灣河三房單位,一間房歸父母,一間房歸三姊妹,一間房出租,張智強長期做「廳長」,住得委屈,終日幻想住大屋,以畫平面圖為樂。「以前的世界很簡單,『我的志願』是什麼就做什麼。初中oral考試問『我的志願』,我就說architect。」

七八十年代,發奮就能圓夢。他小學讀慈幼,中學讀皇仁,比同學小一歲,總是班上最矮小,性格內向,但憑着成績名列前茅而突圍。「我運動不叻,所以讀書要好叻,那時鬥得很犀利,逐科鬥成績。那年代大家都不是有錢人,唯一出路是贏人。」會考滑鐵盧,不能升讀原校,轉到筲箕灣官立工業中學讀預科。「同學都不喜歡我,因為我橫掃所有獎,又因為英文好入debate team。」他得意道。

高考1B2C1D,以為入到港大建築系,可惜性格累事,被派到數學系。「建築系只收30人,我夠分入,但太內向,過不到面試。」數學系在港大紐魯詩樓二樓,三樓是建築系,無法更上一層樓令他深深不忿,大學一年級千方百計轉系。「我經常去煩輔導主任和建築系主任,最後科科及格可以轉。」這讓他意識到,除了成績好,還要識推銷自己,自此變得外向主動。



天之驕子   參賽上位

在建築系5年,他成績不是最好,全憑參賽上位,四年級在米蘭國際建築三年展國際學生競賽贏得冠軍後,獲教授推薦到建築界「少林寺」巴馬丹拿(P&T)設計組。張智強引以為傲:「每年只收一個學生,我未畢業已有offer,所以我不懂寫求職信!」

當時全港建築系畢業生每年30人,粥多僧少,人人皆是天之驕子。張智強初出茅廬就很霸氣,曾主領皇室堡翻新項目。「同事要同時跟幾個projects,但我可以專心做一個,又和老闆講要回家做。」



1994年,33歲的張智強不滿公司管理層,毅然劈炮自組公司。「開公司本來是想趁機休息、只返半晝,怎料朋友知道我開公司,紛紛介紹projects給我,結果返半晝的生活不夠一個月就完了。」不愁沒客,除了人緣好,亦受惠於90年代中的樓市升浪。「樓市好,建築行業第一個好。」

金融風暴後樓市一蹶不振,可幸他不只做建築,也做室內設計和產品設計。「經濟差,商場更加要執下,吸引人流,加上90年代末開始重視個人化、重視設計。」同時,他沒停過參賽,曾獲香港青年建築師獎、意大利Dedolo-Minosse國際建築賽冠軍、入選40 Architects Under 40等,也是首位獲邀參加威尼斯國際建築雙年展的香港人。

遲十年畢業   需寫求職信

成名靠贏比賽,張智強的獎座堆積如山,最近又在米蘭獲獎,惟他坦言新一代沒那麼幸運。「以前的比賽很鮮明,得獎很多人知,但互聯網分散人注意力——現在有誰說得出上屆港姐名字?」1987年經濟好,機會多,愛拼就會贏。時移世易,他不諱言:「若遲十年廿年畢業,我首先要學寫求職信!」

——節錄2017年4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