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策失誤 憲制缺陷拖後腿 (教育篇)
2017年4月18日

新經濟需要新型人才,現時教育政策卻每一環節都千瘡百孔。陳坤耀指出,本港教育沒有跟隨經濟發展與時並進,仍停留在追求專業技術教育,以為讀得愈高愈好,大學生愈多愈好。他指出,副學士設立後,很多未必適合或需要讀大學的學生,透過自資銜接課程完成大學學位,當中只得15%是政府資助學位,有些畢業後只能賺取數千元,卻背負着20萬元學費債項,造成年輕人的怨氣很大。他曾以「校園大煉鋼」來形容這種「大躍進」。

撰文﹕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張婷婷 本刊特約記者

他指出,新經濟着重創意,而非某一專業技術,因為在新經濟下專業會不停改變,所以教育首重培養學生的創造、思考和適應能力。

教育大煉鋼 輸在起跑線

陳教授認為新經濟時代的領袖不着重個別專業技能,而是要有全面的學識。現時亞洲開始醒覺,出現一種叫做a college within a university的趨勢。他舉例新加坡於2011年創立的耶魯—新加坡國立大學學院,這所liberal arts college(文理學院、博雅學院),主力培訓全人精英。博雅學院注重自由思想和全面教育,有別於以就業為指標的綜合大學。當年陳坤耀亦想在嶺南推動博雅教育,可惜未獲政府支持。

陳坤耀小時候家境貧窮,憑優異成績進入皇仁書院,那個年代沒有今日的「貴族學校」。他認為,政府間接鼓勵直資學校的出現,造成在中、小學階段,有錢與無錢的學童之間,分野愈來愈大。「直資學校學費高昂,很多人讀不起。在一些直資學校,美其名有獎學金資助貧窮學生,但為了怕小朋友被標籤,沒有人敢去申請。」

配合新經濟,教育要從起跑線開始,由於政府不重視學前教育, 造成無能力的家庭輸在起跑線上。

顛覆性及破壞性的政治

陳教授七十年代已在《信報月刊》撰文介紹凱恩斯學說,數十年來一以貫之。他認為,當出現市場失調(market failure),政府就不得不介入,現在科技、土地、教育都出現失調,急需政府有所作為。然而,香港卻面臨憲制上的問題,無法有一個有效的政府,去執行長遠而有願景的經濟政策。

以開發土地為例,很多時會出現反對聲音,陳坤耀指出,自己有時不禁想究竟是真的為了保護環境,還是為着反對政府而反對?因為現時政制下,政府愈做不成事,反對派便愈成功。「政府有效性不存在時,講什麼政策都無用。」
他指出,香港出現直選的立法會,但缺乏政黨輪替執政的制度,現在的憲制是「無黨專政」,沒有執政黨(以前英治時期有政府黨)。回歸前,他已預知《基本法》有失策的地方,曾提出需要有執政黨,因為行政長官為首的行政機關在立法機關內「無人撑」。另一方面,立法會議員難以執政,唯一可扮演的角色是批評、阻撓。近年事態發展被他不幸而言中。

他舉例,蔡英文鬧馬英九政府,到她執政時選民便會看她如何實踐。但在香港鬧完之後,議員毋須負責任。「現行制度下只能當永遠的反對派,愈阻撓到政府,愈扮演到角色,這叫做destructive and disruptive politics,顛覆性及破壞性的政治。」

如果政制問題不變,政府就難以有效施政,經濟亦難有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