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恩榮:香港人不懂國際形勢
2017年4月24日

40年丕變,其中一個改變是以往安居象牙塔的教授也經常處於政治的風尖浪口。經濟學者宋恩榮的名字出現在港聞版的次數愈發頻密。但他對政治不陌生,大學時已參與社運。他自問不分左右,求事實。「受經濟學訓練的人思慮比較多,較易看到政策複雜性遠比想像中多。」長期追蹤經濟數據、排名,他將香港的發展劃分兩個階段:九七前增長快、九七後增長慢,香港「跌多過升」,這位經濟學者對香港提出幾個叩問。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一、 自由主義定保護主義?

香港號稱最自由經濟,主要在於商品零關稅,「但專業服務不只保護主義,而且比九七年倒退」。宋恩榮用「荒謬」形容行業保護主義。「九七前無論醫生、律師、工程師等專業,只要從英聯邦取得資格已可來港執業,但九七後不可以。」

他以醫生為例,新加坡及香港均想打造醫療中心,前者積極搶人,「知名醫學院自動註冊、不用考試」;香港卻改革不成,「即使哈佛醫學院都不能執業,甚至拖累大學招聘知名教授」。「現在全球人才競爭,障礙理應愈來愈低,但香港門檻卻愈來愈高。」

人難輸入,大型工程超支、延誤也是必然結果。「九七前建築業年齡中位數約30歲;現在平均四五十歲。行業高齡,生產力怎會高?」最新排名顯示,香港建築成本冠絕亞洲,全球僅次於紐約。「港英時代的『玫瑰園』是怎樣完成呢?就是從南韓、中國輸入外勞,在赤鱲角建宿舍,現在不能這樣做,結果幾多百億建設都是『爛尾』。」

二、國際城市無國際關係?

「香港還有一件事很差」,宋恩榮接着批評,「很少人懂國際關係」。香港要面向世界定內地?他簡單回答:兩者。皆因「兩者衝突愈來愈少,中國角色愈來愈大」。問題是港人懂國際形勢嗎?「在美國,最多學生主修經濟,接着就是國際關係;在香港,近兩年才有本科主修,報讀人數亦不多。」

當年,他參與太平洋經濟合作組織,會選拔學生同行。「後來南韓、台灣都仿效了,但有趣是,對方全部都讀國際關係,而我們都是來自商學院,讀G-Bus(Global Business)。」他說:「思維就很不同了!香港學生主要讀商業,對國際政治、政經環境不熟悉,外語能力也欠奉,例如西班牙文。」

香港沒有外交能力,即使「一帶一路」有商機也很吃虧。「2016年,印度已成為香港第三大出口市場,超過日韓、英國、德國;越南是第六大轉出口市場,超過德國。『一帶一路』已經發揮作用。但想做伊斯蘭金融仍然很難,因為很少人懂阿拉伯文,也不懂當地法律。」

三、 適度有為 「度」在哪?

宋恩榮強調思維要變:沒有永遠的積極不干預。「現在香港已經發展了,過去幾屆特首的論述都轉向『積極有為』,但怎為之『適度』卻是很大的學問。」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全球競爭力排名是少數香港仍維持領先的指標,然而在「政府決策能力」一項卻表現麻麻。

「香港奉行自由經濟,沒有權利開放概念,相反中國政府經驗豐富。」「自由行」就是著名例子。「從前商界主要投訴邊境是Goretex border,即資金『有入無出』;現在就投訴出來太多,2009年深圳一簽多行犯下同樣錯誤。」宋恩榮批評港府常高估自己,「當年中央已提醒過,權利開放就難以收回」。

——節錄四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