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招炒細價農地 半年升值三成
2017年5月2日

樓市狂潮下,政府多次推出辣招壓抑需求,大量資金遂轉投農地。本刊發現,細價農地有價有市,有投資者半年前以36萬元買入「劏地」,現已升值三成至50萬元。不少業主更以身試法,違契興建貨櫃屋或平房出租,甚至經營劏房。

撰文:李澄欣  本刊記者

第一類:囤地等發展
鄰錦上路站 荒地升值四倍


「30年前不是田就是魚塘,條馬路也不過建了十幾年。」本身是元朗原居民的地產經紀陳先生,開車經過YOHO Town時喃喃道。「農地一發展就值錢。」

記者上月以買家身份,隨陳先生看農地,他推薦大欖隧道收費站橋底、錦田吳家村附近一幅荒廢農地,面積約3000呎,用鐵絲網圍着,雜草叢生。「以前錦田很僻,有了大欖隧道就不同,20分鐘出到九龍,現在可能比元朗更貴!」

該幅地距離錦上路西鐵站僅數分鐘車程,政府2014年將錦上路站上蓋連周邊約150公頃鄉郊地區,規劃作人口九萬多的新市鎮,興建3.3萬個單位,公私營房屋比例各半。政府在新界收回農地作公共用途的特惠賠償金,由2000年4月的每呎311元,升至2016年4月每呎927元,當中涉及新市鎮或全港性主要工程,即俗稱「甲區農地」,收購賠償金則為每呎1112.4元。在發展概念下,儘管該幅農地多年無人問津,業主仍叫價近500萬。陳先生說:「那個炒家買入時呎價280至350元,現在放1600元一呎,他覺得值這個價,沒人接便放在這裏博收購。」

第二類:假日務農等升值
36萬入市 半年升三成


博收購要等,相較之下,細價農地更搶手。記者隨另一名經紀Joe(化名)到元朗十八鄉大樹下西路一個山頭,內含多塊農地。有業主將一幅千餘呎農地一分為二,出售切割地段(subdivided lot)。他解釋:「農地不能做按揭,劏了地,銀碼小,更易賣,升值更快。」

其中一塊約720呎,半年前一名市區女士以36萬元入手,現價50萬。「炒地像炒股,等一年半載放,整靚些、連貨櫃一起賣,又可賣更高價。」女業主買入後作迷你農莊,邊放售邊自用,每逢周末駕車來享受農耕樂。她用磚頭建了矮牆,擺放小型貨櫃儲存農具和雜物。Joe指着該地笑道:「農地賣一塊少一塊,用家不一定賣。很多人整得靚,玩耕種玩上癮,價錢高也不捨得賣,這位女士就不肯賣。」

市場上僧多粥少,他向記者推銷旁邊面積相若、同售50多萬的農地,拍拍心口保證有價有市。「整得企理,八九十萬放出去沒問題,細價農地門檻低,承接力強。」樓市加辣後,住宅不能短炒,資金遂轉投農地。「錢放在銀行會貶值,買樓又有15%辣招稅,很多人便買農地保值。很坦白講,如果政府撤辣招,農地就沒得炒,但可見的將來都應該不會撤。」

第三類:建屋收租
貨櫃屋或平房 月賺6500元


除了被動等升值,有投資者採取主動開源。儘管集體官契(Block Crown Lease)訂明農地不可建屋,但很多業主懶理,買入農地後違法興建貨櫃屋或平房出租。

記者現場所見,大量農地以兩三米高的鐵皮或磚牆圍着,一律命名「XX環保農莊」,實質掛羊頭賣狗肉,裏面鋪了石屎地,上面建了貨櫃屋、組合屋或平房,有的更在1000呎農地上疊高兩個貨櫃,化為兩房單位。Joe坦言:「公務員很馬虎,巡查時見到是『環保農莊』、又沒人投訴就算。」

貨櫃屋豐儉由人,據悉從內地購買貨櫃屋連運費,最低消費1.8萬港元,有自住客要求較高,會親身北上挑貨,設有天台的高級貨櫃屋可達10萬元。安裝貨櫃屋後,業主會向水務署和中電申請水電,同時請師傅設置化糞池,約半年後就有齊起居設備,可以出租。

經紀透露,一個普通貨櫃屋月租3800元「無走雞」,900呎的兩房一廳平房則月租6500元,可任意泊車。「貨櫃屋和水電等配套,成本十萬八萬元,大半年就回本。」

在農地建貨櫃屋屬違反地契, 地政署會發警告信要求業主還原, 但業主一般拖字訣。「時間拖得耐,每個月都收租,已經有價值,條數點計都抵!」違契行為在限期內不糾正,地政署會將警告信送交土地註冊處,俗稱釘契,政府更有權充公土地,但很多人願意冒險。「違規還違規,郁不郁你另作別論,像村屋僭建,現屆政府至今都沒做什麼。釘契可以照賣,但要知會買家,有人釘契照買,買來自用。」

第四類:農地劏房
2000呎劏10伙 南亞人住


除了貨櫃屋,有投資者更在農地非法經營劏房。記者視察其中一座,佔地2000多呎,四圍包了灰白色鐵皮,上蓋也用鐵皮封頂,鐵牆上每隔一兩米就寫着「XX環保農莊」,局外人難料內有乾坤。

打開鐵門,旁邊有10個獨立水電錶及WiFi路由器。內部環境比想像中好,原來鐵皮裏頭是用磚頭和纖維板建成的2000呎平房,牆身塗上白油漆,日光從天窗透進來,更顯乾淨。業主將大屋分間兩區,每區各有五個近200呎劏房,感覺寬敞,單位內均有約20呎的廁所,也有洗手盆和插頭供人用電磁爐煮食,唯一缺點是沒有窗,只有門口的一扇天窗。經紀解釋:「業主不想太張揚,不想外人看到裏面,費事被地政查。」

記者見其中一間劏房門口貼了《可蘭經》禱文,據悉,每個劏房月租約2500元,租客全是南亞裔和非裔,有單身漢和年輕夫婦,甚至有幼兒的一家三口。經紀強調:「這批外籍租客全部有香港身份證和居留權,有正當職業,只因種族問題在市區難以租樓。新聞上很多打劫、扑頭黨是南亞裔,很多市區業主種族歧視,又怕難管理。」

該座劏房遠離市區,步行至主要車路也需時10分鐘,租戶平時要靠單車或貨van出入,但居住環境較市區劏房佳。「市區月租4500元只有80呎,一落床就到門口,要共用廁所。雖然這裏沒有窗,但巴基斯坦、非洲人在鄉下住慣這類石屋,他們不介意。」

消防隱患處處

不過,違法的農地劏房密不透風,存在安全隱憂,2015年元朗八鄉吳家村一間鐵皮屋劏房曾發生致命火警,一名斯里蘭卡裔難民被燒焦。經紀也承認:「原則上租客只能用電磁爐,但有時也見到有人用石油氣,惟有勸他們小心。」


——節錄2017年5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