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效歐洲 貨櫃屋邨解燃眉
2017年5月2日

「貨櫃屋市場需求大,搞到有黑市,但防火等安全沒保障,倒不如合法化,正正經經做!」社聯政策研究及倡議主任何俊傑說。

歐洲貨櫃屋遍地開花,他曾到荷蘭和英國考察,認為港府可與發展商或NGO合作,在市區閒置土地興建貨櫃屋邨,作過渡性房屋,讓「等公屋等到頸長」的基層有喘息空間。

撰文:李澄欣 本刊記者

現時公屋輪候冊上有28萬人,創歷史新高,一般申請家庭平均輪候時間更破紀錄達4.7年。有報道指,在新配額及計分制下,單身人士更可能30年也上不到樓。

為房屋問題頭痛的,何止香港?歐洲大城市樓價飆升,難民問題嚴重,英國、德國、荷蘭等多國都面對同樣難題。「可負擔的房屋短缺是全球趨勢,香港政府有誠意建公屋,但落成太慢,很多人等上樓要住劏房。外國則提供短暫、讓人喘息的過渡性房屋,是沒辦法中的創新辦法。」何俊傑說。

荷蘭Keetwonen

他前年遠赴阿姆斯特丹考察, 當地公屋稱為「社會房屋」,由9間自負盈虧的NGO「社會房企」承建, 有32%人口租住。「香港有29%人口住公屋,兩地比例差不多,較有可比性。」

他參觀當地著名的大型貨櫃屋苑Keetwonen,面積約3萬平方米,原擬作監獄,後來擱置,2002年當局免地租,出讓給社會房企Tempohousing,經過3年研究,2005年動工興建臨時青年公寓,用貨櫃疊成一千個320呎單位,單位內均有獨立廚廁及露台。

該房企從中國訂製40呎長的改裝貨櫃,防火、隔冷等規格符合歐盟條例。貨櫃屋無須打樁,一星期可疊多達60個貨櫃,短短9個月就建成整個屋邨。

不到3000港元的低廉租金, 吸引大批移民家庭和學生入住,令Keetwonen成為阿姆斯特丹第二受歡迎的青年公寓。該幅地皮租約於2018年屆滿,屆時將整棟貨櫃屋出售,拆件運到新址。「貨櫃屋的壽命聲稱有五六十年,用完可以搬來搬去,非常靈活!」

不做貧民窟 有社區貢獻

香港人對貨櫃屋的印象,還停留在徙置區年代,但何俊傑笑言, 貨櫃屋材料在過去十多年不斷進步,質素好、符合歐盟安全規例的,改裝後會有證書。他續指,歐洲各國興建貨櫃屋時,特別重視設計和社區融合,洗刷貧民窟形象。「外國重視平等,不想有人label某個區是窮人區。」

他以倫敦Ladywell Pop-up Village為例,該舊區清拆後,4年後才有永久發展,政府便動用500萬英鎊在該址建造組合屋村,每個單位750呎,兩房一廳,供無居所的家庭租住18至24個月。「樓上住人,樓下有cafe、co-working space和小店,帶旺了該區經濟。」

1000平方米地 建40單位

何俊傑認為,香港可引入歐洲模式,而最理想是利用市區「熟地」。「用農地會污染水土,棕地又有複雜的業權問題,而且沒配套。市區有齊水、電、渠,較易處理,地點也方便居民上班、上學。」

目前市區不少閒置土地,如土瓜灣啟明街、油麻地鴉打街、灣仔舊警察宿舍等。「有些是住宅用地,等整個區重建、一併發展,例如油麻地豉油街,本來是臨時熟食中心,變做停車場很多年了。租期不超過5年就不用過城規會,為何不做過渡性房屋?」

以樓高三層、每個單位300呎計算,面積1300平方米的土地, 可建50至55個貨櫃屋單位;650平方米土地可建25至33個單位。「豉油街那幅地約1000平方米,起到40多個單位。可否小規模試行,先提供示範作用?」

論成本,參考Keetwonen,每個300呎單位造價21萬港元。興建一個有55個單位的合法貨櫃屋邨,建築成本加上接駁水電等費用,料需1500萬。何俊傑直言,政府坐擁9000億元儲備,絕對有餘裕。「《施政報告》說會提供400億給NGO做安老,可否撥20至30億出來建臨時房屋?」

政府阻力大

何俊傑透露,社聯提出建議後,公眾反應正面,該會正物色良心發展商參與試行,或於市區閒置住宅地興建3至4年的短期貨櫃屋,惟最大阻力來自政府。「地是有的,但在上面建貨櫃屋,需要符合建築物條例,前提是要政府政策定出template。」目前未有相關政策,城規會、地政署、屋宇署、消防處等各個部門互不協調,難以配合。他嘆道,政府是不為,非不能。「政府有經驗建造臨時房屋,即以前的徙置區,但它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能剷除,現在不想再搞。」

——節錄2017年5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