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從愚昧還是獨立思考? —— 全球讀書日衍生的話題
2017年6月8日

左局之下,閱讀的自由選擇空間很窄,官場、學校順應政治的第一選項,是紅色讀物。有社會群體和個人,因疏於閱讀或受愚民政策的影響,而迷信僵化教條和暴力,在反知、盲從、逢迎中有整人亢奮,這是愚昧從惡導致「人的狼化」。

撰文:丁望 當代中國史研究者

儒家經典《荀子》的是非說,頗值得思索:「是是非非謂之知,非是是非謂之愚。」(修身篇)

對於閱讀者來說,分清黑白、 辨別是非,是知與愚的分水嶺:能辨別「是」為是、「非」就是非,可謂知;把「非」誤為是、把「是」說成非,是黑白顛倒之愚。

4月23日全球讀書日(又稱閱讀日),各地有閱讀的話題。北京今年的活動較多,官方藉提倡閱讀之名宣傳核心權威和「系列重要講話」,主調是三絕對:絕對忠誠、絕對服從、維護核心絕對權威。

讀書日的「講政治」活動,衍生「閱讀帶來什麼變化」之問。這是網絡平台的民間之問:是愚昧、迷信、從惡?還是獨立思考、向善?

年讀4本書 常閱者1.7%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1995年定的讀書日,全稱為「全球圖書及版權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選擇英國莎士比亞(1564-1616.4.23)、西班牙塞萬提斯(1547-1616.4.23)的忌日,為全球的讀書日,具有紀念他們的意涵,他們的文學作品在全球的影響大。

北京官方在讀書日透露, 2016年人均閱讀量:紙質圖書4.65本(2015年4.58本)。

自2007年以來的調查,紙質書閱讀量略增,從原來不足3本增至去年4.65本;電子書則增幅大一些:從2010的0.73本、2011的1.42本,上升至2015的3.26本,2016為3.21本。就閱讀媒介而言,選擇紙質報紙、期刊者減少;手機閱讀率則上升較快:2015為60%,2016為66%。

據官方的調查,閱讀者對於自己閱讀量的評估是:比較少、很少45.2%,普通36%,比較多6.6%,很多1.7%。閱讀量較多和很多的,僅佔8.3%。

全年人均量不足5本,與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0本,差距是很大的。

中國大陸居民不甚喜歡閱讀, 令旁觀的外國人驚奇。印度工程師孟莎美發表過一篇見聞,稱自法蘭克福至上海的航班,穿過很多排座位「吃驚地發現」,不睡覺玩iPad的大都是中國人,且都在遊戲或看電影,沒有人讀書。他慨嘆:「本有最悠久閱讀傳統的國家,現在的國民卻難以坐下來看一本書。」

此文在網上流傳引起回應。有留言謂:只玩iPad或「聚族」打撲克大聲喊殺的,算是「文明族」了;有人在機艙竟以熱茶潑空姐,還高喊「我們崛起」。

閱讀量的多寡,除了個人興趣和吸收知識的訴求,亦關乎整體社會的閱讀生態。

閱讀生態涉及硬體和軟體。公共圖書館的設置、設備和收藏規模等,或可稱為硬體;整體社會的自由程度、閱讀的自由和安全環境、國際資訊交流和網絡媒體的順暢程度等,可視之為軟體。

在硬體中,公共圖書館的社會功能尤為重要。奧地利哲學家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 1902-1994)說:「假如世界毀滅了,圖書館還在,很容易重建世界;如果圖書館沒有了,我們就會變成原始人。」

從硬體、軟體的比較,可發現中國大陸的閱讀生態,遠比香港、台灣差,與西方先進水準的差距更大。

在中華傳統的閱讀生態中,除了公共圖書館之外,尚有對公眾開放的私人大型書樓,個人藏書室亦多。現在的大陸閱讀硬體中,缺乏新的私人大型書樓,公共圖書館則長期不足。

現任總理李克強和前任總理溫家寶,真正喜愛讀書,又提倡閱讀以提升社會的文明素質。李氏坦承閱讀硬體不足,說:「以色列這個國家雖然很小,但在創新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為什麼呢?因為以色列平均幾千人就有1個公共圖書館。……我們雖然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公共圖書館建設方面仍然任重道遠。」

人均藏書量 只有0.61本

他未提數據。2016年的統計公報透露,公共圖書館的總數3172個。大陸有2850個縣(含縣級市)、291個地級市,共3141個市、縣,再加上4個中央直轄市和15個副省級市,平均約每個市、 縣只有1個圖書館,可謂少得可憐。

以2016年總人口13.82億和圖書館總數計算,得出的平均數是:每43.6萬人1個圖書館。

2016年,香港的人口730萬, 公共圖書館82個(70個固定+12個流動),平均每8.9萬人有1個, 人口覆蓋率比整個大陸強。幾千人就有1個圖書館的以色列就更強了。

公共圖書館的人均藏書量,差距亦大。中國大陸0.61本、件(2015)3,香港1.9本、件;圖書館發展較好的城市(三藩市、多倫多、新加坡等)2.7本、件。國際圖書館協會建議的國際標準,是2-3本、件。

北京官方的規劃,是2020年人均藏書量1本5。即使如期達標, 與香港和全球先進城市的差距仍很大。

——節錄2017年6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