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債經濟爆煲 比特幣作保險
2017年7月28日

負債這回事,在歷史長河中,其實源遠流長,但變成信貸(credit)泛濫成災,則肯定是最近三十年的事。2008年美國次按危機引發大衰退後,隨着拯救方案下的政府支出大增,以及經濟衰退令政府收入減少,美國國債倍增至20萬億(美元.下同),平均每個美國家庭負擔19萬美元,超過美國一半家庭的資產淨值!

泡沫未知何時爆破,而下次衰退會比上次嚴重。 (網上圖片)
泡沫未知何時爆破,而下次衰退會比上次嚴重。 (網上圖片)

撰文:楊光宇

2008年美國大衰退非常嚴重,消費者一反「洗腳唔抹腳」行為,不但增加儲蓄,信貸亦大幅減少,故此雖然政府負債不斷上升,但由圖一可見,美國整體負債佔GDP比率,在2008年起出現六十年來首次明顯下跌。消費者支出佔GDP差不多70%,說穿了就是「塘水滾塘魚」,經濟增長非常緩慢,令到凱恩斯經濟依賴的家庭實質收入增長停步不前。現時不少美國人生活已捉襟見肘,你能想像44%美國人儲蓄少於400美元嗎?低息仍勉強可應付,一旦加息又將如何?美國經濟平均六至八年出現一次衰退,即將來到的下次衰退,會有多嚴峻?

貧富懸殊禍害加劇

更令人擔心的是,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試想當收入因各種原因愈來愈集中在最富有的0.1%人手上,富人的衣食住行再奢華也不能花光收入,只能把金錢投資,在現時超低息環境下,很容易造成資產泡沫;反之窮人和中產由於實質收入停滯不前,甚至下降,造成消費不足,於是富人的過剩資金又面對需求不足,無處投放。圖二可見,現時美國收入最高十分一人口的收入,已高於其餘百分之九十的總和。情況與90年前的大蕭條相映照。

凱恩斯的經濟學不介意用負債刺激經濟,待將來收入增加,負債壓力相應減低,然而負債要還本金更要還息,這將削弱將來的消費能力。

去年美國單是還息需支付2500億美元,即二萬億港元,佔政府收入10%。圖三可見,八十年代初每年實質GDP增長差不多有10%,大約只要增加$1.25債務,便可增加$1GDP;之後不但GDP增長速度愈來愈慢,而且每增加$1GDP需負愈多愈多的債,今天已是增加達$3.5負債,才能增加$1GDP!即使美國是太平盛世、經濟繁榮,負債增長速度仍遠高於經濟增長,長此下去,根本無法維持。

美國發債恍如龐氏騙局

2008年後為了挽救經濟瀕於崩盤的狂瀾,美國國債大幅上升,聯儲局先後發動三次「量化寬鬆」,息口低迷,由於貨幣流轉速度低,抵消了數量上升,通脹不表現在日常生活上,卻表現在引發全球資產泡沫上。香港由於聯繫滙率, 存款息口完全追不上通脹,貨幣購買力被侵蝕十年。

比特幣是一個虛擬貨幣1.0的實驗。不錯,比特幣買賣的確頗為不便、一些交易平台的確曾經倒閉(但其實也有解決方法);不錯,到目前為止,它作為交易媒介的功能仍是非常有限,但假以時日可以改善;不錯,它在每秒交易宗數上也有明顯限制,針對這個缺點,其他虛擬貨幣也已應運而生。再者,比特幣市值不大而不明所以之投機者眾,波幅大是意料中之事。

比特幣的最大功能,在於成功擺脫一個中央認證機構和政府,令交易可以點對點地進行,更可儲存購買力,為相信貨幣會因濫發而崩潰的人提供另類選擇。目前比特幣升至每個2523美元(7月10日),雖然已貴過盎斯金價,隨着價格上升引發更多人認識其存在,長期走勢可能反覆向上。很多人以為法定貨幣具備權威和有效監管、有政府稅收支持,但你拿一張100美元紙幣到美國財政部,它的唯一義務,是換另一張100美元的紙幣給你!過去幾千年的中國,黃金一直是貨幣,有歷史認受性和內在價值(intrinsic value)。比特幣又靠什麼?簡言之,「信心」。

過去幾千年的中國,黃金一直是貨幣。 (路透圖片)
過去幾千年的中國,黃金一直是貨幣。 (路透圖片)

美國國債20萬億等於美國GDP的107%,30年期國債只有幾厘息(30年可以發生很多事,其實風險很高),投資者仍願意購買只因信美國政府會還債,兼付利息。美國政府有資產,有收稅和加稅權力,必要時還可以印美鈔還債。美國國債長期靠新債還舊債,有1000億債到期,便借入1500億,還了1000億尚餘500億新錢可用,情況與馬多夫的龐氏騙局,何其相似?

負債經濟何時爆煲?

筆者常被友人謔笑已睇淡經濟多年,究竟何時出事?現今社會弔詭之處,乃是你的財富(例如是銀行存款)其實也是別人的負債,你無法推測下次何時再度起火。

筆者只知,不久將至的衰退會遠比2008年那次嚴重,一位朋友的擔憂可圈可點:「下次衰退時,可能錢會變得不是錢。」香港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不久前也警告,說下次衰退會比上次嚴重。萬望大家不要掉以輕心。

利申:筆者持有比特幣,投資有風險,本文並不具任何買賣之建議。

——節錄自八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