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才俊賣樓、賣車做畫家——麥錫恩:財務自由才能藝術自由
2017年8月1日

麥錫恩是出身基層的香港仔,自小鍾情繪畫,大學卻務實地揀選金融系。畢業後投身金融界,為「屋仔、車仔、老婆仔」打拚了十多年,在別人眼中前途一片光明時,他卻自嘲是藝術創作的「黑暗期」。六年前毅然辭工、賣車、賣樓到台灣跟隨嶺南派第三代大師盧清遠學畫。目睹有些同行生活潦倒,要為五斗米折腰,他慶幸自己懂得理財,不諱言追尋藝術夢也要財務自由。

撰文:張婷婷 本刊特約記者、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

六年前破釜沉舟,放棄很多港人視為成就指標的樓、車、高薪厚職。「藝術之路從來都是孤單、難行的。」四十一歲新進嶺南派畫家麥錫恩如是說。

在香港這個務實(市儈)的地方,實現夢想並不容易。「其實,每個營營役役的香港人背後都有夢想,我只是比較大膽付諸實行而已。」

繪畫事業零收入,很多未成名的藝術家甚至要為「事業」倒貼, 「我畫水墨已經好慳錢,畫油畫仲慘!畫布、顏料係錢,畫完要租倉放畫又係錢,為了省錢,有人會把畫作上的顏料刮走,在原來畫布上再畫,一層一層疊上去。」

梵高一生只賣出一張畫,沒有收入來源,生活貧窮潦倒,卻畫出曠世之作。不過,麥錫恩認為今時今日香港,全身心投入藝術要有經濟基礎。「如果生活太悲慘,處處都會受掣肘!」麥錫恩有個畫照片寫實畫的朋友,早前忍痛賤價出售一幅畫了半年的作品,因為需要錢購買一部能拍攝更清晰細緻照片的相機。

不靠賣畫維生

麥錫恩2011年裸辭學畫,遠道到台灣學藝三年後才正式展開繪畫事業。由於有財務自由,他可以霸氣地拒絕為錢去畫畫。「近年有人出錢叫我畫家中的寵物,畫貓畫狗,我都不接。有feel就畫,無feel就不畫,純粹看感覺,若有感覺畫,不收錢送給你都得。如果要靠賣畫開飯,就不能考慮太多,無能力去揀job了!」

他形容很多沒有穩定收入的藝術家是「含住啖氣,啖氣回唔到便會窒息而死」。

同行為生活而賤賣畫作,他卻惜售心血結晶。「每賣一幅畫,對我而言都是一個損失!我不需要跑數、追數。例如『中六合彩』這幅畫,揮春紅紙的紅色很難渲染,既要重又要均勻,我要染幾十次。」

他指着旁邊這張畫看似簡單, 卻花了他數星期的繪畫解釋:「接近一個月時間去創作,你給我十萬八萬,就差不多。」

他笑言,以前為一些金融機構做培訓,每日的收入都高達萬多元,現時辛苦創作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的一幅畫也只是賣幾萬元,可謂收入與付出不成比例。

「當然,賣畫對藝術家的重要性是有人欣賞你的畫,願意真金白銀買一張畫,代表他真的欣賞你。不只是口頭的稱讚。」他補充說

麥錫恩正在灣仔集成中心Our Gallery畫廊舉辦個人畫展,展期由7月中至10月初,「中六合彩」是其中一幅展品,售價16800元。

麥錫恩選材奇特,曾以網絡潮文「豆腐火腩飯」入畫。
麥錫恩選材奇特,曾以網絡潮文「豆腐火腩飯」入畫。

Band 5中學「墊底」

「藝術之路難行。難,在於它根本沒有一條路可以依著行。沒有人知道轉角後是怎樣的風景。」麥錫恩在他個展的小冊子上這樣自況。

小學時因為偶然繪畫母親下廚的身影,獲老師讚賞有天分,初中時讀了兩年素描興趣班,從沒有想過長大當藝術家。少年時學業成績欠佳,在Band 5中學「墊底」,中三才發力,高考取得3B2C佳績,「基本上揀乜科都無問題」,但最終還是務實地放棄藝術系,選了香港大學金融系,因為出路好些,想賺錢幫補家計。

畢業後順理成章投身金融行業,為事業拚搏,置業結婚。三十多歲出頭,在大銀行做培訓經理,月入已達五、六萬元,曾得過香港管理專業協會頒發的Distinguished Trainer Award。他憶述,當時的目標與大部分香港人無異──努力賺錢,由於繁忙的工作已耗用了所有精力,偶然想在假日重拾畫畫的興趣,已沒有閒情逸致了。「十多年事業拚搏的黃金歲月,同時亦是我的藝術黑暗期……」麥錫恩這樣形容。

「直至接觸到嶺南派的水墨畫。買了幾本盧清遠老師的畫書, 被國畫韻味深深吸引。」對國畫的興趣愈來愈濃,工餘時到興趣班學畫,但很快遇到瓶頸,深知需要名師授藝始有突破。「不拜師學藝好難,特別是嶺南畫派講究筆法,自認可以好些,但客觀環境不容許。」

有錢才能任性,來自基層家庭的麥錫恩改走藝術路要先精打細算。「若早幾年未有這筆錢,未必夠膽辭工。」

由於勤力積蓄及精於投資,六年前麥錫恩已達到財務自由,身家有七位數字,足以讓他和太太毋須工作,仍能衣食無憂,維持當時生活水平十年八載。

與恩師盧清遠合照,背景為老師畫作。
與恩師盧清遠合照,背景為老師畫作。

制訂五年積蓄計劃

「你唔理財,財唔理你!」麥錫恩的秘訣是為自己制訂財務計劃, 當自己在營運一間公司,每月做「流水賬」,包括現金流賬目表及資產負債表,記錄所有收入支出和資產價值變化,「我每個月都做,好清楚自己必要開支和非必要開支幾多?資產可以支持多長時間?。」

此外,他還會每五年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計劃自己每五年後要累積多少資產。「好多香港人,你問每月使幾多錢?他都答不到。掌握不到開支,如何計劃未來呢?」

2011年夫婦二人決定一起「破釜」辭職,到台灣訪尋自己仰慕的嶺南派大師盧清遠。向同事道別時,大家都表現得很愕然,因為十多年來麥錫恩在同事眼中,就恍如一個典型的中環人,從沒有透露自己的興趣及做畫家的心願。

訪尋名師的過程是曲折的,麥錫恩笑稱盧老師是低調隱世名家, 網上查不到其聯絡,遂像武俠小說人物般,冒昧到台北雲山畫苑叩門拜師,誰知無人應門,從鄰居口中得悉老師已移民加拿大數十年。但麥未有死心,繼續四處打聽,輾轉得悉老師每半年會從加拿大回台一次,在台中教畫逗留半年。

2011年年底終於在台中正式拜入老師門下,麥隨即回香港「沉舟」賣掉自用的一樓一車,旅居台灣學畫,花了兩年多時間學習傳統國畫技巧。

為何不多賺幾年錢,或者等到退休後才去尋夢呢?麥錫恩這樣回答:「三、四十歲是藝術創作的黃金時期,錯過了,就很難達到巔峰!」當然,讀金融的他有防範風險意識,如果做不成畫家,大不了重投職場,況且手上有一定積蓄。
他形容自己是幸運的,相對一畢業就從事藝術的同行,做金融始終收入較高,也由於沒有子女,不必受家庭拖累,「兩公婆收入支出條數較易計」。「香港所謂的中產,要供樓、供車、供仔女讀書,怎敢輕易辭工!」他黯然說。

——節錄自八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