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運不滯缺「金」 人民幣不為人民
2017年8月3日

毛澤東年代拒絕貨幣自由流通,今天人民幣會否走回頭路? (路透圖片)
毛澤東年代拒絕貨幣自由流通,今天人民幣會否走回頭路? (路透圖片)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張瑞威的研究興趣經常圍繞人的慾望,例如貨幣、糧食及土地。他是貨幣史專家,出版過若干篇文章討論明清銅錢。而談到人類貨幣史,則始於貴金屬,偏偏中國「運滯」欠金,「歐洲起步已非金即銀!」更慘是「中國連銅礦都匱乏」,「地大物不博」。中國近代史經歷過「全民煉鋼」,號召群眾把家中的鍋、鐵器、鐵門把手、窗框等金屬都捐給國家,而這種「土法」自古以來已經存在。

舉國捐銅  通脹亡國

「明太祖鑄錢是下令百姓將家中銅器上繳。」張瑞威說:「銅錢其實不值錢,別人都用銀幣、金幣,只要手工精,已經難以仿製,但銅錢廉價,無人願意精雕細琢。」結果,一個銅錢用足上千年。

歷朝都嘗試過另闢蹊徑,宋朝發行全球最早紙幣—交子,但「紙幣通常流通於戰爭年代」,因為「要出軍糧,搵軍隊笨」。

古代中國私錢普遍流通,張瑞威笑言自己都難辨真假。 (黃俊耀攝)
古代中國私錢普遍流通,張瑞威笑言自己都難辨真假。 (黃俊耀攝)

元朝更以紙幣作主幣,但元末順帝因連年征戰導致財赤,以濫發鈔票解困,結果卻造成惡性通脹,民間要用一車紙幣,買一車廁紙,百姓重回實物交易,酒肆商舖自製代幣,終致元朝覆亡。

白銀外流  滙豐打救

中國有條件行「銀本位」始於十五世紀白銀湧入:第一、西班牙。「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也發現白銀,經馬尼拉輸入中國」;第二、日本。「日本有銀礦,明朝倭寇自稱正當商人,皆因他們不只掠奪,還會兜售白銀」;第三、英國。「十八九世紀,英倫銀行棄白銀、用紙幣,殖民地都跟隨,包括印度及非洲」,中國成「全球白銀集散地」。

但中國始終無法貨幣自主,後來美國將白銀納入儲備,中國再度白銀外流,要英國出手打救,並催生出法幣,「跟英鎊掛鈎,到滙豐可換等值英鎊」。張瑞威說,日本早於1937年已攻佔中國半壁江山,但香港只淪陷3年零8個月,也因為法幣,「打了香港,去哪裏換錢呢?」直至1941年10月,英國關閉窗口,同年12月香港淪陷。

八年抗戰導致嚴重通脹,然後緊接着國共內戰,蔣介石連僅存幾盎司黃金都帶走,結果共產黨建國時一窮二白,起初人民幣最大面額高達5萬。

年長一代對糧票並不陌生。 (黃俊耀攝)
年長一代對糧票並不陌生。 (黃俊耀攝)

「到1953年,共產黨開始被批貪污,愈來愈似國民黨,於是效法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俄國,取消市場、改行配給,再以社會主義理論作包裝。」張瑞威指,中國於1949至1953年間,實際上仍有很多私企,「馬克思沒說過要取消私企!」

效法蘇聯  走回頭路

但政府為掩飾政策失誤,索性令貨幣消失,皆因「私營靠紙幣運作,要有需求才能定格」。毛澤東召集企業家,明言要認清社會主義道路,結果一年內九成私企交權,中國出現首個五年計劃,人民幣最大面額跌至10元,直至改革開放。

「這幾年走回頭路」,這位歷史學家說:「古代人最緊張皇帝死後鈔票會否貶值;現代人則最緊張貨幣是否自由流通。2008年後中國加印四萬億人民幣,大家都怕通脹。原本人民幣在國際化,但政府為求政治穩定,寧願限制自由兌換,但愈限制,人民愈想搬,結果寧願信比特幣都不信人民幣,所以九成比特幣用家都是中國人。」

——節錄自八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