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醫病 港自閉童走出社交障礙
2017年8月25日

打機聽得多,但用VR醫病你又有無聽過?其實早於九十年代,學者就開始研究以虛擬實境治療各種心理疾病,皆因它能夠提供一個逼真的環境,讓患者安全地接受治療。時至今日,學界已肯定VR治療恐懼症、創傷後遺症、自閉症的成效,而應用在抑鬱症、幻肢痛症的效用亦已有初步研究支持。或許在不久的將來,VR將成為治療心靈的救命草。

撰文:吳鎮星  本刊實習記者

根據教育局統計,在港就讀主流學校的自閉學童人數在2014年有4970人,在2018年預計更會升至10300人,情況不容忽視。由於腦部的發展障礙,自閉症患者難以辨識他人的表情,亦會重複刻板的行為,以致他們的社交及溝通能力低下,無法融入學校和社會,使家長及老師承受巨大壓力。現時,自閉症並未有根治的方法,患者只能通過重複訓練改善其能力。

香港城市大學領導的跨學科團隊在2015年,研發了一套以虛擬實境技術為本的訓練計劃(vPAD),125名6至12歲的自閉症學童參與,他們在14星期內完成28堂訓練。

六虛擬情境改善自閉

在治療師的輔助下,受訓學童會戴上3D眼鏡,於投影機模擬的六個虛擬情境中學習。首先,學童會在其中四個情境中──家、校車與教室、圖書館、小食部,重複學習社交規範。以圖書館情境為例,學童要練習打招呼、排隊、取書、找位子坐下;碰見虛擬同學時,畫面會展示人物照片,學童要按其表情配對相應的情感;同時,治療師亦會引導學童回應各種社交挑戰,例如有同學插隊、想要看的書籍已被借走、沒有空座位等。在前四個熟悉的情境學習後,學童便會被轉移到陌生的操場情境,嘗試學以致用於新環境當中,以鞏固之前所學的技巧。如果學生因訓練而情緒波動,則可以在虛擬的自然環境紓緩之。

學童在訓練前後均會分別接受家長、導師和專家的評估。結果發現,95%學童在接受vPAD訓練後,社交互動和情感表達得分較高,情感辨認方面亦有進步。受訓學童更能夠留意同學表情的變化,理解他們的情緒;亦能恰當地與他人交往,如主動問好和持續交談。

其中一位受訓學童的家長丁太就分享了兒子的改變:從前兒子搭巴士總要坐左邊第二行第二個位,因為他很喜歡看司機駕駛巴士。有時就算那座位已有人坐,他亦會站在旁邊等待,這情況令丁太十分尷尬。但在受訓大約五星期後,他開始理解他人的需要,知道下層座位應留給有需要的長者,也就願意到樓上坐。

研究團隊在來年會將vPAD推廣至更多學校, 增加一倍受訓學生。屆時,vPAD將加入體育課和藝術課兩個情境,務求進一步模擬學童的校園生活;同時團隊亦會以VR眼鏡取代VR投影機,並培訓教師運用vPAD,旨在為自閉學童提供持續的在校訓練。

以毒攻毒 直視恐懼

VR除了可用於治療自閉症,在心理治療上還有其他用途,最主要的用途是應付恐懼症。恐懼症種類繁多,千奇百怪,有人畏高、怕水,亦有人怕蜘蛛、人群。當患者遇見所恐懼的特定事物,他們就會感到極度恐慌,繼而引起強烈的生理反應如暈眩、呼吸困難、心跳加速、流汗等。

要治療恐懼症,其中一個方法就是「暴露療法」(Exposure therapy),其原理就是讓患者在安全的情況下,逐步接觸他們所恐懼的事物,從而讓患者了解到他們過分憂慮的後果不會出現,並且培養出他們面對恐懼的自信。而VR技術就正好符合暴露療法的需要,患者只需戴上VR眼鏡,然後在治療師的輔助下,就能在安全、可控制的虛擬世界裏面對其恐懼的事物,重複訓練應對的技巧。

2016年,斯德哥爾摩大學就試驗了一款針對蜘蛛恐懼症而製作的VR遊戲Itsy。實驗中,100名蜘蛛恐懼症患者首先被隨機分配為兩組。第一組接受傳統暴露療法,即讓參加者嘗試以容器捕捉、或觸碰無害的真蜘蛛,甚至讓蜘蛛在其身上爬行。而第二組則接受VR暴露療法,參加者要在虛擬家居裏完成三種任務──觀察蜘蛛、與蜘蛛互動、被蜘蛛逐步接近。而隨着遊戲進度推展,原先卡通化的蜘蛛更會逐漸演變成逼真的狼蛛,進一步刺激患者。

在接受單次而長達三小時的治療後,兩組應對蜘蛛的表現均有顯著改善,雖然傳統療法略優勝於VR療法,但VR療法成本低、方便、易受患者接受等優點使它成為一個可靠的替代品。

——節錄2017年8月《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