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港矛盾,就沒有「中澳矛盾」?
2017年8月25日


中港矛盾愈演愈烈,為什麼對岸的澳門卻長期沉默?這就要回顧歷史。1966年澳門「一二.三暴動」和1967年香港「六七暴動」,同是港澳地區的左派暴動,卻帶來截然相反的政治格局。香港左派慘敗,卻推動港英政府進行社會改革,並把社區領袖納入建制內,創造香港的黃金時代。

撰文:李澄欣 本刊記者澳門報道

在澳門,左派勝利後,葡方全面放棄對澳門華人的責任,使得澳門成為半個「解放區」,左派勢力控制華人社會的各種社團,《中葡聯合聲明》簽署後,北京更安插不少大陸人移居澳門進入公職。澳門時事評論員譚志強直言:「1967之後,人人都知老細是大陸,葡國只是掛牌。澳門幾十年都是靠阿爺,一早慣了。」

中澳不重視制度 思維接軌

澳大政政系教授余永逸分析指,港英政府為香港留下軟實力遺產,法制健全,重視程序,講求公開;澳葡政府無制度可言,黑箱作業是常態,官方慣用制度外的手法、加制度內的安排去處理問題—— 這正好與內地的邏輯接軌。

「香港什麼都要正式、程序化,這是北京的死穴!大陸很多潛規則,不講明買明賣,講人情,思維完全不同。香港人守規矩,100%做足,怎麼寫就怎麼做。北京習慣用較緊的思維對待地方,因為預了地方只做三成,澳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和內地城市一樣,思維相同,體制接軌。」

余永逸表示,內地與特區的合作要靠非正式渠道進行。澳門高層官員與內地接觸頻繁而深入,私底下是朋友,有很多人情牌。他舉例,澳門2007年已有反水貨客示威,但澳門迅速得到珠海配合,兩地海關的聯絡員制度亦行之有效,「珠海對澳門沒有很多芥蒂,反而深圳對香港有芥蒂」。

他直言,在北京眼中,「乖仔」澳門可對香港作為示範,然而,若傾斜內地的政策影響到澳門居民,中澳關係隨時亮起紅燈。「現在還好,但是未來如果真的犧牲了澳門人的利益,否爆發對北京的指責?」

香港台灣化 澳門香港化

澳門問題專家、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教授盧兆興,則以「大陸化」、「台灣化」、「香港化」和「澳門化」,解釋兩岸四地的微妙互動。香港回歸後,無論是本土主義,還是民主派陣營的策略,都有明顯的台灣化趨勢,因此中央用國家安全的思維對待香港;但對澳門的政治戒心很小,不會強調國安,雖有《23條》,但基本上沒用過。

他解釋,香港的公民社會,是用香港主義抗衡、減慢大陸化的速度。澳門大陸化的程度太深,沒法像香港般抗衡大陸化,只能建立澳門化。近年,澳門青年受港台學生運動啟發,令澳門民主運動有香港化的跡象。


——原文刊於2015年4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