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所愛別離 她用佛畫放下自己
2017年9月6日

吳炫樺的藝術生命分兩段。前半段踏破浮華塵世,後半段遍尋心靈淨土。正值版畫事業如日中天之際,就因為一個轉念,她在三十而立之年,「喜捨」那部猶如古董的石版畫機,由「浮世繪」畫家轉身為佛教畫家,筆下自此不只風景,更是心境。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春藤竹樹紫花,小池流水畫家。菩提樹上,鳥兒們在築巢。來到吳氏藝院,只能用四個字形容:詩意活現。主人帶記者「遊花園」,站在桃花樹下歇息:「今年的桃花,沒有扔掉,就會結果。」

這個元朗舊樓單位貫徹俗世修行者風格,即使與鄰戶幾近伸手可及,依然能妙用園林「借景」的智慧。從花園那扇窗往外看,石葉藤上的紫花與屋外那扇紅色大門完美糅合,「自然更顯生機!」小小花園竟達到「心有多寬,世界多大」的境界。

36歲的魔咒

「學西洋藝術,很少會信佛。」吳炫樺呷一口菊花茶說:「藝術有時很狂躁。」西方藝術殿堂從來不乏「狂人」,梵高、高更及莫迪利安尼,位位都是曠世奇才,「個個都是36歲自殺」。她搖頭嘆息:「但輕生並沒有解脫。自殺都是殺生,業力很重,下世只會比今世更慘。」

吳炫樺不狂,沒有懷才不遇,很早已成名。九十年代起,先後於中環、元朗開班授徒,歷年累計門生逾百,當中不乏城中名人,包括劉鑾鴻夫人、沈祖堯妻女及王維基仔女。這位七十後本地藝術家,原名叫吳清華,她向記者解釋「只因當年未信佛,改名師傅說我五行缺火」。

但無論吳清華,還是吳炫樺,藝術之路都比較平坦。25歲已經開個人畫展,接着27歲第二場、30歲第三場、37歲出畫冊⋯⋯今年47歲,她開了人生第四場畫展,只是筆鋒已出塵世、入淨土。「人很有趣的,有痛苦,才會想宗教。」足足20年,遊走滾滾紅塵,其版畫被譽為「香港浮世繪」,但2004年卻「轉行」畫佛,遠離顛倒夢想。

我不是良馬

一切緣起於父親。佛說人生八苦,「衍空法師常說,良馬見鞭影跑,但我不是良馬。」2002年,吳炫樺父親證實肝癌末期。霎時間,她的世界由彩色變黑白。從小到大,自問樂天,只要能畫畫就快樂;但卻不知命,面臨死別才發現,內心只剩下「迷茫、難受、苦」。

父親都是畫家,本是香港人,後因工作跑到廣州,所以女兒在當地出生。吳氏3歲已由爸爸親自教畫畫,後來往少年宮學藝,自此畢生與畫結緣。八十年代,吳父回港開畫室,女兒卻留在廣州,只因「香港沒有美術學院」。偏愛石頭上油水相抗,就立志考版畫系,「中南六省僅收9人,精英中的精英!」事實證明,她是尖子。

求學期間,與父親分隔兩地,每年暑假才回港探親。從美孚站轉乘西鐵經過一條長廊,沿途映入眼內的盡是後來自己畫作《美孚今昔》的風景。「2002年的作品,當時未知爸爸病了,人生還是很colorful,藝術要有色彩。」豈料那年冬天,躲不過噩耗,全家晴天霹靂,「爸爸身體向來很好,連傷風感冒都沒有」。

畢竟是凡夫俗子。「有智慧的人,應該想生死的,但我就是沒有想。」嚐到人生的苦,久久未能釋懷,有次逛書展走到佛教坊,「有把聲音叫我走過去,看看有沒有出路」。結果拿回厚厚一堆佛書回家,一讀已愛不釋手,甚至通宵達旦。「我都活了三十幾年,才發現有人這樣看世界。」

賣魚翁的願望

大千世界是這樣的:「人的禍福視乎業力。佛教源自印度,印度講究階級,甚至有賤民。佛陀直接指出,決定貴族與平民,以業力作區分。有人是貴族,皆因前世布施,所以今生尊貴;有人很貧窮,則是過去貪婪,結下今世果。但人可以無常改善,只要業力改良,當因緣成熟,果就會轉變。」吳炫樺說:「善念愈強,就會開始感應善緣。」

她就有一個朋友,三代劏魚維生,痛苦不堪。「他真的不想再劏了!有時見到密宗寧波車,都會多放生幾條魚。」後來,這位賣魚翁遇到一位法師,告訴他由爺爺那代已經積累業力,若然想改變,就要每天頌經超度魚的亡魂,並虔誠祈求佛菩薩,讓自己早日脫離殺生職業。「結果他成功了!改為賣水果。」這叫善念,也稱決心、或意志力。

——節錄九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