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台陸生感受不到民主的溫暖
2017年9月8日

一個簡單的陸生納保議題,竟然從2011年馬英九政府,一路拖到2017年民進黨執政才修法落實,不但拖了將近6年,最後版本還廣受陸生批評,就可看出陸生議題所牽動的敏感統獨爭議,民進黨並未讓陸生感到民主的溫暖。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撰文:郭正亮   台灣民進黨不分區立委

最近傳出有位陸生錄取台灣成功大學,卻在申請赴台簽證時,被當地台辦以「成大搞台獨,不准去讀」為由拒絕核證,憤而向媒體投訴。據了解,北京、江蘇、湖北、福建的成大錄取生,都遭到類似刁難,有些是軟性勸阻,有些則是直接告知不准去。而且遭到波及的台灣學校,成大固然特別嚴重,即使是政治大學、台灣清大、台灣交大,也都有陸生接到當地台辦的勸說電話。

大陸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這是大陸地方相關主管部門面對當前的兩岸形勢,對陸生赴台就讀「予以提醒,是在正常履職」。台灣陸委會則不客氣指出「從陸客到陸生來台,是誰在不當阻撓兩岸正常交流,各界都看得非常清楚」,還嚴正表示「兩岸青年學生交流不應受到任何不當的干擾或限制」。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赴台念書 與大陸市場脫節

台灣教育部早在去年指出,陸生來台人數下降6%,相較台生赴大陸人數持續成長,兩岸在學術交流上顯然開始向大陸傾斜。台大哈佛學生交流會創會會長唐龍受訪表示,陸生赴台念書意願降低,主要是台灣學歷對陸生返回大陸工作沒有優勢。他進一步指出:「沒有當地實習、沒有參與當地人才招募,導致與大陸市場脫節,陸企覺得不實用,陸生回大陸後難以找到好工作」。

台灣開放陸生報考大專院校, 是在2011年馬政府任內啟動,一開始只承認大陸41所大學,2013年放寬到111所,2014年更增加到129所。為配合2013年開放大陸專科畢業生申請二年制學士班,進一步在2013年5月承認大陸191所專科學校。目前開放陸生總名額是學生人數2%,大約5700人。

但在開放不久,就傳出各界擔心陸生搶走台灣年輕人工作,尤其是民進黨立委更是炮聲隆隆。馬政府在壓力下,不得不提出「三限六不」作為開放陸生的配套措施。「三限」是指限制採認高等學校學歷、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六不」則是不涉及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獎助學金、不予許在學打工、不得在台就業、不得報考公職及專技考試。

問題是,「三限六不」與現實頗為脫節,例如規定不允許在學打工,但可否擔任研究或教學助理?這在很多國家,顯然視為學習的一部分。台灣教育部後來不得不做出讓步,在2014年1月22日發布解釋令,同意陸生可擔任屬「課程學習」範疇之研究助理或教學助理,但仍然嚴禁在校外打工。

儘管「三限六不」並未包括陸生納入健康保險,但陸生納保卻遲遲無法落實,甚至還擴大成為台灣藍綠的重大爭議。起初是因為《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定位陸生身份為「停留」,不是《全民健保法》所要求的「居留」身份,因而導致問題懸而未決。2016年10月24日,蔡英文總統決定基於人道考量,將陸生比照僑生、外籍生納入健保,但政府考量健保財務困難,決定不再補助,保費必須全額自付。本來衞生福利部每個月補助僑外生500元健保費,僑外生每月只需自付749元台幣,如今卻因為陸生納保,不管是陸生和僑外生,未來每月都要繳納1249元健保費。

這個基於人道和財務的「全部納保、不再補助」方案,旋即引起陸生反彈。畢竟,即使在政府補助時期,2015年僑外生每月只收749元健保費,總收入也高達3億7300萬元,但因為年輕學生重病不多,健保支出其實只有1億2000萬元,健保局反而淨賺2億5000萬元!扣除政府補助,顯然還有健保盈餘。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陸生納保的政治算計

換句話說,民進黨政府決定不再補助,並非因為健保財政困難,而是因為泛綠選民無法接受政府補助陸生健保,不得不取消補助,但又慮及如此一來,將導致「補助僑外生、不補助陸生」的雙重標準,索性將僑外生原本享有的健保補助也一起取消,讓僑外生成為「陸生納保」的意外受害者,結果在2017年5月引發境外生集結到立法院前抗議,但民進黨政府仍然堅持到底。

一個簡單的陸生納保議題,竟然從2011年馬英九政府,一路拖到2017年民進黨執政才修法落實,不但拖了將近6年,最後版本還廣受陸生批評,就可看出陸生議題所牽動的敏感統獨爭議。事實上,陸生納保的折騰過程,不但讓陸生點滴在心頭,大陸對台單位也痛感兩岸要大步向前,顯然困難重重。

台灣政府對陸生的瞻前顧後, 突顯出台灣相對於大陸愈來愈嚴重的自信心危機。台灣前國安會秘書長蘇起曾回憶1993年擔任陸委會主委時,曾建議推動兩岸學生交換計劃,當時中國大陸擔心陸生受到台灣影響,臨時取消兩岸學生交換。但到了2012年,兩岸情勢卻完全逆轉,變成台灣深怕被大陸統戰,不但自己限制陸生來台總數,還擔心陸生來台別有政治目的,甚至設下「三限六不」,禁止陸生畢業後留在台灣就業。

從1993年台灣對兩岸學生交流的相對自信,到2012年台灣對陸生的各種限制,以及2017年通過陸生納保的拖泥帶水,可以看出兩岸隨着中國的全球崛起,在處理兩岸交流的信心消長。

舉例來說, 1995年台灣GDP高達中國大陸40%,但到了2016年,台灣GDP已經不到中國大陸5%,如此劇烈的兩岸國力消長,導致台灣政府對兩岸交流愈來愈明顯的保守被動。

2013年12月30日,大陸民運人士王丹曾發表《台灣人應如何對待陸生》,對台灣提出以下建議:「陸生對台灣社會發展和民主政治的好奇,台灣應當尋找這類陸生去進行接觸。這樣的陸生比較代表中國年輕世代的希望,台灣人應當多看看他們的言行」、「多一些設身處地的理解」、「只要他們願意學習,願意討論,願意觀察,就應當給他們鼓勵,不要迫不及待地反感和嘲笑」、「讓他們看到民主因素在台灣的社會層面,怎樣給人民帶來權利和福利,讓他們切實感受到民主的好處。這要比直接在統獨問題上進行衝撞更有效果」。

王丹苦心做出結論:「善待陸生,對台灣來說,是有長遠的戰略意義的」、「如果讓大部分陸生回去中國時,仍能保持對台灣的感情,對台灣當然是好事,因為這些學生一二十年後就會是中國的棟樑,會對民族主義情緒形成一定的制衡」、「所以我一貫主張,對待陸生的各項政策,在不嚴重衝擊本土利益的前提下,應當盡可能寬鬆友善。也許台灣社會會為此付出一些資源,但還有什麼比這樣的投資更具有長遠意義的嗎?」、「台灣常有人說,我們這麼小,怎可能影響中國的民主發展?我希望台灣人不要妄自菲薄,因為通過接觸和交流, 給陸生正面影響,絕對會間接影響到中國民主化進程。中國民主總比中國繼續專制,對台灣利益更好些。這筆帳,台灣人應當算清楚」。

兩岸互不信任惡化

但目前看來,儘管民進黨重新執政,通過懸而未決的陸生納保, 但並未讓陸生感受到民主的溫暖。事實上,在2014年3月太陽花運動之後,兩岸青年的「台灣天然獨」與「大陸天然統」之爭,已經越演越烈,雙方在網絡交戰的對立火氣,也使理性對話愈來愈難。民進黨在2016年5月重新執政後,兩岸互不信任更加惡化,大陸緊縮陸生赴台求學,對某些台灣大專院校貼上標籤,都只是兩岸關係惡化的延伸現象而已。

——節錄九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