愉快學習,還是姑息嬌縱?
2017年10月11日

近四五十年來教育制度還不致徹底崩潰,還有小部分英才出現,筆者認為這是部分學生還有良好家庭教育而致,乃不幸中之幸。

撰文:楊興安  資深文化工作者

病患一:語文教育失誤

學校教育開始失誤,筆者認為1978年是明顯的分界線。因為這年取消了升中試,以學能測驗代替。學能測驗只考數字推理和文字推理,對絕大多數學生而言,文字推理只考中文,毋須考英文,造成學生的英文基礎應聲而墮。中文文字推理偏向文字認知而非文字造句、文字欣賞和善達的溝通能力。例如文字有紅色、綠色以及西瓜、荔枝;答案是紅色對應荔枝,綠色對應西瓜。

筆者當時在一所地區性頗著名的小學任教,視學官視察中文試卷後,對全體中文教師說,以後不要考學生運用詞語造句了,太深!另一次視學後,又說,不要考文句的語序。好像試題愈淺愈好,教學不重視文句組織,學生造句出現許多謬誤,不出幾年,社會上出現不少莫名其妙,不通不順的句子。

至於一般中學生的英文水平,一年比一年下降,許多機構聘用新職員都慨嘆畢業生的中英文水平日差一日。聽說教署後來開始調整考生及格率的平均線,使公布的及格比率不致太「寒酸」。年復一年,會考水平要求逐年降低,每年出現多個滿分的會考狀元。試想六七十年代,全科優異的會考狀元極為難得,全港只有一二個,坊肆引為美談,驚天動地了。由此觀之,當局靜悄悄將學能水平下降,掩耳盜鈴。語文是學習的工具,是學習的基礎。語文教育失敗,學校教育可說失敗了一半。

病患二:直升制度遺禍最深

直升制是中小學校教育制度的罪魁禍首。香港實施免費教育是偉大的里程,但伴之而來的年年升班制度,便帶來教育界對學能的輕忽。連學能極劣的學生也年年升級,便滋生許多問題。學生學能下降,老師失去昔日地位和對學生的約束力。筆者曾教導過一班中四生,大半班學生不能寫出完整的家居英文地址。校務處便叫他們剪下電費單的地址,抄錄作學生的通訊紀錄。

為什麼年年升班呢?全因教育經費問題。大概是五六十年代開始,當時政府的教育經費比今日緊絀得多,一間官立小學要分成上下午兩間學校,這樣可以省回多建一間校舍的經費。若一個學生留級,當局一年便要多花一個學額的費用,若有留級制度,政府支出更龐大。但12年直升中小學怎能保證每個學生畢業時學能達標呢?明顯只是交代學生就讀數字,不顧學生質素而犧牲不逮者。

病患三:學校失去約束力

學能不及者大都自暴自棄,以往恐怕成績不及格,老師是評分者,對老師都有一定忌憚和尊重。今日不及格同樣升班,同樣畢業。老師地位下降,道不尊、師不嚴,學校漸漸失去對學生的約束力。人性本來便有惰性,這些學生只在學校混日子。有人這時卻高唱外國教育如何自由先進,要如何愉快學習,不要給學生壓力。三四十年來如此教育調子,學界便產生一種姑息嬌縱的歪風,簡直貽禍社會。須知道我們生活在今日社會,學校縱有壓力,還是最輕微的。

我們試看運動場上的水陸英雄,那一個不是經過重複又重複的艱辛練習才能有出色的身手?音樂台上表演的藝術家,那一個不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我們要使學生明白世事不是理所當然,唾手可得。為什麼我們的教育制度不能鼓勵學生勤於學習,一分勤勞,一分收穫?

病患四:通識教育貽誤學子

近年通識教育是令學生費時耗力的科目。通識教育範圍太廣,根本無從選擇,亦無從比較不同的教材,評分對學生極不公。以通識學科代替昔日歷史地理科,我們有沒有想到情況如此下去再十年八年,恐怕大學中沒有人會攻讀歷史或地理科了,這是社會之福嗎?其實,科學的進步日新月異,而現在資訊發達,一般通識已易於在電腦尋得。

——節錄自十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