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冬:轉不了型的香港 危機四伏
2017年11月24日

香港常說要經濟轉型,陶冬卻說,香港已錯過前十年的黃金轉型期。好的不來,壞的不走,轉不了型的香港繼續依靠樓市、股市,但隨着內地熱錢失控般湧入,兩者的泡沫持續擴張,到了史無前例的階段。災難來臨前,香港有辦法避過嗎?

撰文:許創彥  本刊記者

香港最大的過錯,就是錯過。

儘管政府最近大談創新科技、經濟轉型,豪言the best is yet to come,但在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董事總經理兼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眼中,the best is actually over:「這十年,是中國經濟真的騰飛的時期,香港錯過了。在此期間,除了自由行,香港的得益都不多,更重要是沒從中做出一次經濟轉型。而這些機會對香港經濟發展也許是百年一遇的。」

結果,溜走機會,迎來暗湧。香港人繼續炒樓、炒股,但在內地熱錢主導下,兩大領域風險愈滾愈大,儼然一枚快爆的核彈,出意外時,後果不堪設想。

人類史上最大的樓市泡沫

內地樓市泡沫近年傳染到香港。陶冬指出,面臨嚴峻危機,香港政府幾次嘗試調整房地產,比如覓地、將印花稅劃一調高到交易額的15%,為過於亢奮的樓市降溫,可是問題不在香港內部,而是內地熱錢太過洶湧,一切政策皆徒勞無功。如今只有在中國房地產有所調整的前提下,香港房地產方有調整空間,主動權在中國手上。

2003年前,香港的房地產主要跟美國聯儲利率、貨幣周期掛鈎;2003年後, 香港向中國靠攏,房地產也漸漸跟內地掛鈎。及後,中國樓價持續飆升,連帶香港樓價也只升不跌,到了一個讓人咋舌的地步。

現時中國樓市有多瘋狂?陶冬親身說明:兩年前,他在上海市郊買了一個單位, 那裏偏遠,公共交通系統又落後,所以他買後一直閒置着,甚至忘記了那單位。

18個月過去,忽然一天,他收到地產經紀的電話:「陶先生,你有興趣賣那單位嗎?」

那單位價格原來升了17%。陶冬暗喜,但他不甘於此,隨即帶點貪心地說:「嗯,未升到40%還是別打給我吧。」

豈料同日下午,電話就響了,經紀雀躍大喊:「陶先生,陶先生,快到40%了!」

「你看,上海樓市去年就是如此失控。」即使去年11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中國樓價增長放慢了腳步,但陶冬認為,熱錢其實只是從上海等一線城市流向二三線城市,樓市泡沫依舊極度龐大。

這泡沫無一不讓人擔心。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爆破前,房地產總值為GDP的200%;美國在08年金融海嘯前,房地產總值是GDP的170%。中國呢?目前為止,數字已達250%,陶冬形容,此泡沫之大,「在人類歷史上可謂聞所未聞。」〔見圖〕

香港銀行危機比中國大

香港金融界命運類似。2011年前,中國經濟增長迅猛,每年實際增長逾8%,看到此光景,香港銀行大手筆貸款給中國企業。

然而,自2011年起,中國經濟增長往下行,中國政府「保八」不再。錢賺少了,但國內企業仍頻頻大手筆向香港借錢,讓香港銀行收不回錢的風險急增。根據國際結算銀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的統計,香港的信貸擴張差額(credit to GDP Gap)在2011年後衝上30%,一直冠絕全球,2015年時更高達38.6%〔見圖〕;08年金融海嘯前,美國的信貸擴張差額也只不過10%,香港現況比美國當年還要高三倍,非常誇張。

信貸危機與日俱增,國際金融機構亦不看好香港前景。今年10月初,日本野村證券再發預警,香港在60個早期預警信號中,有52個亮起紅燈,比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還要多,屬最高危地區。

前景堪虞,金融行業真的會在短期爆煲嗎?

陶冬自言不是算命佬,不懂預測,他現在只寄望中國政府全面落實去槓桿政策,以限制金融槓桿增長來紓緩國內信貸危機。不過,過往中國人民銀行從不乏去槓桿措施,只是一看到GDP放緩就半途而廢,這次歷史會重演嗎?

對此,陶冬不以為然:「我覺得今次不同,今次去槓桿是由習近平主導,他是一個願意以短暫痛楚來換取長期穩定的人。」早在今年4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已反覆提及「風險」31次,在中國共產黨文件前所未見,顯示當局已視「去槓桿、防風險」為當務之急。陶冬相信十九大後,習近平的權力會更鞏固,去槓桿在未來五年將更徹底。

面對這場史上最大型的經濟危機,香港人肉隨砧板上,要看內地如何拆彈。熟悉內地宏觀經濟的陶冬留給大家一絲樂觀。

——節錄自十一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