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經濟學三概念 市場如何妙用
2017年11月24日

Richard Thaler成為繼Daniel Kahneman(他喜以心理學家自居)之後,又一位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家,相信不少媒體都以專題交代過行為經濟學的概念,但行為經濟學是較新的分支,接受過基礎行為經濟學訓練的本地媒體工作者不多,倒不如趁機疏理一下謬誤,以及行為經濟學在財務上的應用。

撰文:渾水 專欄作家

實在太多人講行為經濟學「發現了人類行為不是理性」,「推翻理性假設」云云。經濟學在諾獎角度是「Economic science」,是一門科學,科學講驗證含意,科學理論是不能推翻假設的,這是當代哲學家Karl Popper強調的科學偽證主義,曾在芝加哥學派掀起一陣子討論。

Thaler的貢獻包括endowment effect和loss aversion,它們是雙生子概念,支撑了Kahneman Prospect theory的建構。買過股票和物業的人,會很有同感。古典理論認為,你對資產的價值跟你本身是否持有沒關係。然而,著名的「mug and candy」交換實驗卻另有結論,當你「持有」某股票或物業時,你對其價值評估會比「沒持有」時更高,這就是endowment effect。

不妨做一個思想實驗:如果你看好某一隻股票,不妨先沽了它,然後再原價買回。你會發現你未必願意再買回,這是因為你持有和無持有時,對資產價值衡量的落差。相反,當你見到股票跌10%時,你發現自己的「痛苦」會高過見到股票升10%時的「開心」,這就是loss aversion。相信散戶坐艇時,都不會對此感到陌生。

Nudge與預設選項

Thaler的另一個貢獻,是「Nudge」這個公共政策概念。欄友曾國平教授把「Nudge」譯作「輕推」,用以分析香港強積金,例如懶人基金等預設選擇。「輕推」不是好譯法,我曾譯作「誘導」,也不夠完美。Nudge在上市公司都有很妙的設計應用,例如藍籌派股息。一般藍籌派股息,分「派紅股」、「派錢」或「兩者混合」。站在上市公司董事局角度,派紅股不涉及現金耗損,錢在公司口袋總是比較好,紅股只是印多幾張紙和股權數字遊戲而已。

Nudge其中一個應用是預設選項(Default option)。股民當然可以選收錢,而不收股,但公司一般以自己立場出發,有誘因把派紅股改成預設選項,股民要改成收錢,可能要打個電話或搞少少文件,但一般散戶少理股東權益,都懶得這樣做。有時「兩者混合」則更絕,因為派紅股和派息的比例可能不足一手,涉及碎股,因為「零頭不用派」,所以上市公司有時會default一個奇怪派送比例。當然,散戶可以去改,但這樣做的人,又有幾多?

同時,股東議案都有Nudge的設計,一般參與周年股東大會投票的人,都傾向投支持,就所有議案都一起投支持。然而,你支持董事局繼續留任、通過財務報表,不代表你應該支持「一般性授權的20%配股議案」或「公司回購議案」。雖然不少藍籌公司很少配股,但都會保留這個議案,讓股民每年「一同投支持」通過,以備不時之需。這就是Nudge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