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交通卡、信用卡  南韓為何還推手機支付?
2017年12月6日

南韓向來走在科技前沿,比香港更早進入電子支付。論交通系統,其UPass比八達通更早面世,真正全球第一;論流動支付,亞洲要數南韓人最愛刷卡,現金交易不足兩成,每人平均2張信用卡,滲透率達77%,香港64.5%〔圖一〕

南韓手機滲透率達77.7%,比美國還高(但香港方是冠絕全球)。手機支付是兵家必爭,熱錢亦不斷湧入,今年初螞蟻金服投資Kakao Pay 2億美元。霸主三星都不敢怠慢,2年前以Samsung Pay進入市場,兼備NFC及MST(磁力安全傳輸),九成南韓商戶不用裝新機都用到,結果1年累計交易達1400萬港元。

這塊肥肉沒有財閥想放過,於是LG推Paynow、南韓新世界集團推SSG Pay。南韓很早已經走進「無現金社會」,但似乎並未看到終點。今年初,該國央行宣布「去硬幣化」,最快2020年淘汰所有硬幣,乃首個亞洲發達國家廢除硬幣。

究竟這位亞洲無現金先鋒,背後打着什麼算盤呢?

南韓人出名接受能力高,而且愈年輕愈接受出街「無現金」。 (網上圖片)
南韓人出名接受能力高,而且愈年輕愈接受出街「無現金」。 (網上圖片)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港人阿妙是位南韓人妻。原本從事傳媒業,5年前到該國工作假期,認識了位「歐爸」,結果於當地成家立室,目前定居仁川。阿妙坦言很快已適應,並打趣說自己「跟老公鬧交都用韓文!」

每天過着普通主婦生活,湊女、洗衫、煮飯,與港媽不同,是阿妙買餸已告別現金,皆因「街市檔主都有卡機」。無現金早已是「阿珠媽」(南韓大嬸)的style。

7港元照刷卡

南韓無現金比香港普遍。阿妙舉出兩個場景:在南韓,她到士多買支可樂,1000韓圜,即7港元,「他們都照收卡,不會給你面色,換在香港,小店很難收卡,因為要收手續費」;搭的士照用卡可也,「跳標機下面,已經是卡機,南韓部機可刷任何卡,即時幫你過數」。她說:「這是社會風氣,大家都很習慣。」

但阿妙告訴記者,卡款與香港其實大同小異:「信用卡都是Master、Visa,加多張南韓獨有BC卡;銀行提款卡類似香港EPS,這邊就叫Check Card。」促進無現金的氛圍,背後全靠政府「發功」。

阿妙於南韓街市買餸,連「阿珠媽」都收卡。		 (受訪者提供)
阿妙於南韓街市買餸,連「阿珠媽」都收卡。  (受訪者提供)

打擊地下經濟  增加稅收

窮極思變。一切由亞洲金融風暴說起。當年南韓首當其衝,甚至向IMF請求金援。於是乎災後,政府為刺激經濟、增加稅收,遂擬定了電子支付普及政策。背後邏輯很簡單,就是提高交易透明度,打擊地下經濟,促使稅基擴大、稅收增加,從而帶動GDP。

金融風暴十周年前夕,南韓科學技術院(KAIST)2006年發表報告,指信用卡消費比GDP增長更有效增加稅收,支出增加1%,稅收最多可提高1.56%。

但要全民擁抱電子化,政府背後需要給足「甜頭」。早於1994年,南韓已提供增值稅獎勵(俗稱VAT Tax),補償商家因接受電子支付,要負擔的額外成本,包括手續費,並獲所得稅減免;到2001年甚至強制商家,必須接受收卡,且不得將成本轉嫁消費者,一旦遭檢舉,負責人會受罰。由九十年代初至今,電子支付門檻不斷降低,結果收卡商家,漸漸由大型超市,延伸至小型商店。這解釋了為何的士及士多都沒向阿妙「黑面」。

電子支付門檻不斷降低,由大型超市延伸至小型商店。 (網上圖片)
電子支付門檻不斷降低,由大型超市延伸至小型商店。 (網上圖片)

每年花三億鑄幣

這並非終點!今年初,該國央行宣布「去硬幣化」,最快2020年淘汰所有硬幣。目前南韓流通6種硬幣,最大面額也僅約3.3港元,央行都不諱言「製造10韓圜的成本高於10韓圜」。對金融體系而言,硬幣是負擔,當局每年就要花費超過4000萬美元(約3.12億港元)鑄幣,額外還有硬幣收集、管理及流通等成本。

鑄幣成本貴過面額,南韓索性廢硬幣。 (網上圖片)
鑄幣成本貴過面額,南韓索性廢硬幣。 (網上圖片)

與其費時失事,南韓亦跟隨北歐步伐,乃首個亞洲發達國家廢除硬幣。現階段先從便利店試行,龍頭商號CU及711已經響應,大型超市包括E-Mart、樂天超市及百貨公司都有參與。現在民眾現金消費後,所有「散銀」將存入儲值卡T Money,即類似香港八達通。若然試驗成功,當局計劃最快明年將「散銀」直接退回銀行賬戶,並且將「無幣」擴展至更多地方。

返香港要準備大量現金

南韓人銀包無疑愈來愈輕。2015年央行調查,他們每人降至平均只放7.4萬韓圜(約470港元)現金。阿妙都入鄉隨俗,「平時出街只帶信用卡及Check Card,基本已經不帶現金」。這種習慣離不開經濟誘因,皆因「消費稅可退稅」。原來在南韓,用卡消費本身已可退稅,政策於1999年出台,上限為300萬韓圜(約2萬港元)。另外則是出於方便,「因為刷卡有紀錄,否則需要問商家拿『現金收據』(현금연수증),報稅程序會很麻煩,而且街市沒有收據」。

阿妙分享日常消費,到超市買三四百元柴米油鹽,收銀員都會問句:分期抑或一次?皆因「南韓人刷卡可以免息分期付款」,「信用卡公司競爭大,所以都會提供很多便利、着數給消費者」。

南韓不甘於信用卡,強於三星都不敢怠慢,推出Samsung Pay。 (網上圖片)
南韓不甘於信用卡,強於三星都不敢怠慢,推出Samsung Pay。 (網上圖片)

享受過「無錢更自由」,這位人妻返香港都零現金,結果撞板,「兩年前到The One食飯,原來不收EPS,我都錯愕了!」幾乎要留下洗碗。南韓提取現金要手續費,所以「撳錢」可免則免。「南韓銀行提款機隨處可見,而且拿任何銀行卡都撳到。只是於非辦公時間、非所屬銀行提款,就會收費1500至3000韓圜不等(約10至22港元),海外提款卡再另計。」經一事後,阿妙每次返香港娘家,都會提取大量現金,「好似去旅行般!」

習慣很易改變

她平心而論5年前初到南韓,自己都很「香港人」,有現金才有安全感;但不足3個月已經變成「南韓人」,完全放棄現金。皆因「每筆交易、每次刷卡,銀行都會發SMS,即使職員刷錯都可即時取消」。怕盜用?「即刻Cut卡,而且間間店都有CCTV」。結果這位港女漸漸沒有現金,也有安全感,還感嘆一句:「只是香港人較保守!」

香港人依賴八達通及信用卡?但論無現金程度,似乎小巫見大巫!聽過阿妙這位過埠新娘的經歷後,更會發現所謂習慣,原來改變話難不難!很大程度環境使然,南韓比起香港,電子支付起步更早、更普及,但「先行者優勢」並非包袱,「現在用三星已經可以『嘟』」,南韓人開始用手機「無卡取現」。

南韓不甘於信用卡,強如三星都不敢怠慢,推出Samsung Pay。號稱南韓百度的Naver Pay,坐擁2100萬用戶,大幅拋離三星等對手﹝圖二﹞。但原來10年前這間土炮搜尋器本屬於三星,只是後者不看好網絡,結果走寶,甚至「放虎歸山」。韓劇作為另類風向指標,已爆發手機支付「前哨戰」,《太陽的後裔》及《好運羅曼史》相繼出現Samsung Pay及Payco的置入式廣告,後者母公司是Naver。

為什麼連財閥都要「玩」手機支付?因為大家都明白,自從智能手機誕生後,流動支付已經是大勢所趨,當人人出街原來只帶手機都可以萬事達,可說是徹底顛覆過往消費體驗,遊戲玩法自然截然不同了!企業覬覦消費者數據,這解釋了為何目前南韓整體手機支付使用率不足2%,但幾乎間間財閥都自行出隻Pay……皆因人人都想爭大餅,上演新舊財閥相爭戲碼,消費者則坐享着數優惠。

結果,「善變」的南韓人由九十年代,仍然秉承亞洲傳統,很崇尚儲蓄,用了不足20年時間,刷卡比美國人還多,然後最快2020年消滅「散銀」,多年來推陳出新實現「無現金社會」,很快南韓人將會從刷卡,改為拍手機,因為歷史告訴世人,南韓政府不信習慣成自然,更信事在人為。

——節錄自十二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