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經濟變質 「共享」不敵「經濟」
2017年12月10日

由Uber、Airbnb一直到共享單車,人們一直就有關共享經濟的定義而持續爭論著,例如香港商人施永青就曾表明Uber的經營模式早已不符共享經濟的原意。然而共享經濟發展到現在慢慢開始出現一種矛盾,就是堅持純粹共享精神的,大多經不起市場考驗,而能堅持下去並發達的,通常都已變質。

撰文:Henryporter   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

Sharing Economy中最初「共享」的概念就在於把你空置的資源拿出來和別人分享,所以相比起營利,能夠透過共享過程促進彼此友誼,甚至能貼心地解決到其他人的煩惱:所以Lyft最初要求乘客要坐在副駕駛位置、下車前規定要與司機擊拳致意、又或是Airbnb在宣傳時多番強調房東與租客間彼此交流的珍貴片段,就是秉承了這個中心思想。

盈利增長依賴規模經濟

然而企業由「共享」過渡至「經濟」層面時,兩者就開始出現了矛盾:基於盈利增長要依賴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才能實現,因此各種共享經濟中的人性化部分就只好淡化或刪除。例如TaskRabbit最初是一個包羅萬有的共享差事網站,任何人都可以將自己希望委託的工作放上網站,然後再由申請者競價投得工作;但現在他們已將主要工種限制在家居清潔、送貨等幾種範疇內,成功控制成本的同時亦得以生存下去。至於另一間類似的競爭企業Exec,則由於始終堅持「共享」精神,結果公司的大多成本皆花費在複雜的工作分類系統中,收費計算粗疏亦令其入不敷支,最終被人收購。

因「經濟」盈利而放棄「共享」原意的例子遠不止於此。正如Uber的競爭對手Lyth早已廢除了坐副駕駛、擊拳致意的規則,以避免對此反感乘客的不滿;Airbnb目前大部分收入皆來自單純放租者,甚至是持有大量物業的炒樓者。

——節錄自十二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