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薪厚職不快樂 滙豐銀行家變不丹尼姑
2017年12月29日

艾瑪斯萊德(Emma Slade)事隔20年重回香港。這位前滙豐銀行家如今不再穿Armani套裝,反而換上長袍,成為了一名不丹尼姑。她出家而入世,是尼姑也是未婚媽媽,以往拚命賺錢滿足虛榮,現時四出「撲水」籌錢,營運慈善團體。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1996年7月,在香港蘭桂坊一家叫做Don Juan的餐廳,來自英國的艾瑪斯萊德正過30歲生日。白膚金髮的她當晚穿了一條黑色的Max Mara貼身褲,和一雙名牌高跟鞋,使「高妹」更加出眾。她被一班外籍朋友簇擁着,人聲混着 音樂聲和碰杯聲,吵鬧又迷幻。她一度確信,那晚證明了她的人生是成功的。

有錢有快樂?

當時她是中環外籍精英,在銀行擔任新興市場財務分析師,每日處理過億資產,血壓不時飆升。一個女人在男人主導的銀行界打滾不容易,但她做得不錯,同為外籍人士的上司同聲同氣,很賞識她。在她眼中,香港工作節奏快,錢分 分秒秒都是talking point,人人都炒樓炒股,但是她喜歡這樣務實進取的香港,故選擇了這個全球實習的第三站作為她銀行家生涯的起點。她也喜歡被金錢誘惑,努力工作然後盡情消費,消費後再工作賺錢,下班後會到中環的高級酒店喝幾杯,周末則到Pacific Place購物。

她放棄了一度熱愛的藝術,離鄉別井租住香港蘭桂坊一個小小的房間,過着OT當飯吃的銀行家生活,無非是為了錢,為了安穩的生活,為了使去世的爸爸替自己感到自豪。爸爸想她當一名銀行家。

Emma變Pema

1998 年初,艾瑪毅然離開香港,直至2017年才重臨舊地。 筆者在一個午餐講座初遇艾瑪。 51歲的她已變成一名尼姑,法號Pema Deki(盛放之蓮),剃光頭,穿黃紅長袍,露出右邊手臂, 穿一對樸實平底涼鞋。2014年她在不丹出家,是唯一一個在當地出家的西方女子,兩年後更成立了英國註冊慈善團體Opening Your Heart to Bhutan(www. openingyourhearttobhutan. com),為不丹的貧窮村落籌錢興建學校和設施,並援助當地有特殊需要的小孩。為表揚艾瑪的慈善工作,英國首相文翠珊於2017年頒 了Point of Hope Award給她。 講座中,艾瑪分享了自己從一個銀行家變成出家人的經過。

人生的轉捩點發生在1997年,不是金融風暴,而是一場發生在印尼的驚魂綁架。她去雅加達出差,住在一間五星級酒店。一名印尼男子闖入房間,用槍指着她的胸口,粗暴地把她推向地下。命懸一線,她在顫抖中只能絕望喊出:「天啊,請不要殺我!」她不甘心生命就此完結,頓悟到生命的脆弱,高薪厚職不能帶來真正的快樂。

經歷驚心動魄的3小時後,警察把她救了出來,房間內卻傳出無數下「砰!砰!砰」的槍聲。事後警察向她展示匪徒傷重倒地的照片,她不忍直視,並為這名男子的遭遇感到難過。回港後她患上創傷驚恐症,去到人多擠迫的地方會恐 慌,經常看見綁架的幻影,再加上工作壓力,最終使她決定離開銀行界,回英國老家休養。她形容那是 一段「恐怖但有用的經歷」,使她開始反思生命。

瑜伽助療傷

之後的二十年是一片迷茫與混沌。她賣了未供完的房子,先後到希臘、美國、澳洲和哥斯達黎加等不同地方學習瑜伽,幫助自己走出創傷。遊歷四年後,錢花得七七八八,她找了一份輕鬆的文員工作。到了35歲的女人關口,她遇 到一個喜歡的男人,以為愛情等於幸福,但是五年後卻以分手收場。為了療傷,她回歸銀行界,用試算表和OT來麻醉自己,中間開展了一段短暫的無果感情,40歲當了未婚媽媽。她發現照顧孩子和銀行工作無法並存,於是開始在家中開班教授瑜伽。

「瑜伽追求身、心、靈合一,有深刻的佛教傳統在裏面。」自接觸瑜伽,「不丹」這個佛教淨土一直縈繞在她心頭,「就好像衞星發出訊號似的」。兒子五歲開始上學時,她終於等到一個機會,隨一個旅行團前往不丹。她一度因為牽掛兒子而想放棄,但母親說:「我已經聽倦了你不斷說有多想去不丹!你去吧!沒有問題的。」這一道助力 使她在不丹遇上了喇嘛老師Nima Tshering,自此找到了人生最大的快樂,並開展了英國和不丹兩邊走的學佛經歷。

艾瑪回想佛緣原來早種,小時候看見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表情痛苦,覺得可怕,反而覺得祖父從緬甸帶來的平靜卧佛像更吸引。 筆者約艾瑪在中環怡和大廈的星巴克咖啡見面時,她這樣總結人生轉變:「迷失不是壞事。當你迷 失,你不會因循守舊。不要害怕跳出框框,它會帶你找到方向。你需要老師、朋友與你討論⋯⋯ 我就是這樣改變的。」

用財有德是慈悲

物是人非,艾瑪說香港沒有變,依然是那個追求property,關注金融市場,喜歡glittery things的地方。她1995 年來香港是為了 賺錢,當時她以為有錢買車買樓等於快樂。2017年她重回香港,驅動力仍然是錢。但這一次不是為 了私慾,而是推廣慈善團體和籌款。「我知道香港人會對我的經歷感興趣,因為我曾經在這裏工作過三年。」她六天的行程排得密密麻麻,幾乎每天都有一兩場講座。「這麼難得來到這裏,不能不善用時間,對不?」

雖然成為了尼姑,但是她仍然充滿活力、好奇心和喜歡分析。「當一個財務分析師跟營運一間慈善團體所需的技能是一樣的,當然動機不同,現在我用這些技能來幫助有需要的人。在銀行工作過使我對演講有信心,分析能力幫助我設定推廣計劃。」

她現在全身投入到慈善機構的工作,為了籌款,更把一生經歷寫成Set Free一書。此次來港,她的行李箱裝了100多本書,每到一個地方都落力推銷,款項全數捐作興建一所位於不丹的特殊學校。「因為慈善,所以我可以毫不羞恥地不斷叫人買」,她幽默地說。

有人說出家人不追逐金錢,她曾於傳媒訪問中說道:「我(籌錢) 只是為了不讓孩子住在用香蕉搭建的房子而已。錢很重要,但你要問自己,多少才足夠。」

最快樂的尼姑媽媽

艾瑪的兒子Oscar今年11歲,患有過度活躍症,由她和兒子的父親共同撫養。筆者好奇她如何平衡尼姑和媽媽這兩個角色?

「這是一個典型的誤解。許多人都覺得兩者有衝突。佛家會看 事物相同的地方⋯⋯ 作為一個媽媽,你要對孩子仁慈,要有耐性,將他的需要放在首位,這些都是出家人要學的。」

其實艾瑪最初也困惑過,但是喇嘛老師說:「沒有問題的。如果你離開兒子,會為他帶來痛苦。」她才如釋重負。學佛以後,艾瑪臉上時刻展現燦爛笑容,Oscar 經常說她是世界上最快樂的媽媽。「他明白我,知道我們生活的價值,他說知道我們不可能買到名貴跑車!」 兒子的童言逗得她歡樂大笑。

出家人不問世事,艾瑪卻選擇有為入世。她會去Tesco 購物,去學校接送兒子,四出「撲水」幫助 有需要的人。「如果可以, 我也想歸隱,但是我不想浪費生命,想盡可能使世界變得美好。」接着她低頭沉思,嘆了一口氣,道:「與我現在做的事情相比,出世很容易。」

——節錄自一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