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茨資助破巨企壟斷 辛世文研基因水稻紓糧荒
2018年1月4日

基因食物被寄望可解決地球饑荒,不過,歐美六個跨國農企壟斷了技術,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曾資助有「複製植物基因之父」稱號的中文大學生物系講座教授辛世文,研發高營養轉基因水稻,幫助落後國家解決糧食危機。對於基因食品被妖魔化,辛世文強調,基因食物是安全的,首要爭取消費者信心。

撰文: 黃愛琴 本刊記者

在1994年的美國,全球第一種基因改造作物──延熟番茄Flavr-SavrTM正式上市發售。基因改造作物是指利用生物技術,控制甚至轉移不同生物或物種之間的基因而生產的作物。20多年來,基因改造作物面對不少爭議。種子公司和科學家指轉基因技術能夠增加土地產量,解決全球糧食不足問題;也能減少開發新耕地,以保持生物多樣性。環保人士則大力反對,指基因改造生物會通過自我繁殖及與近親品種雜交,擾亂自然生態秩序;而過度開發單一品種作物,將削弱生物多樣性。現時各國對基因食物的規管不一,擔心長期食用的安全性。法國和德國均因以上原因禁止種植某些基因作物。

縱然爭議不絕,但是至2016年,全球已種植了1.851億公頃基因作物,比1996年增加了110 倍。3個欠發達國家 (巴西、阿根廷和印度)和2個已發達國家(美國和加拿大)合共種植了9成基因作物〔表一〕,日本和美國則是主要輸入國〔表二〕。

基因作物涉及龐大的經濟利益。根據 Cropnosis 機構的估計,2016年全球基因作物種子市場的價值為158億美元,佔全球商業種子市場的35%,而其終端產品的收入將是種子價格的10倍以上。全球四大基因作物(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幾乎全由美國和歐洲的六大超級跨國農企把持,包括孟山都、陶氏化工、杜邦、巴斯 夫、拜耳和先正達。這些巨企投資天文數字研發基因作物,然後申請專利,以高價出售種子圖利,更禁止買方保留種子。

黃金水稻不申專利

全球人口預計於2100年由現時的74億上升到110億,現有的農業技術每年只能帶來約1%的糧食增長。基因改造食物有望解決糧食危機,但是巨企壟斷將延續全球糧食分配不均問題。

良心富豪比爾蓋茨嘗試破局。蓋茨夫婦基金於2004年撥款4.5億美元成立「全球健康挑戰」項目,幫助落後國家面對14個健康挑戰,其中一個重點項目是高營養水稻開發。代表香港和中國的科學家辛世文是團隊的其中一員。他於2006年至2012年共獲資助100萬美元,研發含有優質蛋白及賴氨酸的基因改造黃金水稻。

這位在1980年成功複製出全球第一個植物基因的科學家表示,會遵守對比爾蓋茨的承諾,不為黃金水稻申請專利,並會把技術和種子免費提供給年收入少於1萬美元的貧窮農民。他說:「現在有錢的國家才能夠做到基因作物,怎樣把這種技術跟欠發達國家分享很重要。」

科學家無法解決政治問題

他坦言,科學家無法解決糧食分配不均的問題。「你不可以叫美國免費把食物運去非洲,impossible。這不是科學的問題,是政治、經濟、社會的問題。」他認為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應傳授技術給欠發達國家,並且調整技術以適應這些國家在環境和飲食文化方面的需要。

撇開政治,辛世文向記者講解基因工程科學。他準備了一堂兩小時的課,有PPT,有筆記。他說:「你無讀過science,我準備了些basic information給你。」他由400萬年前的打獵時代開始講起,說自古以來,農業界都使用雜交技術育種,過程中已牽涉許多不同基因的轉換。然而,這種天然轉基因方法有兩個限制,第一是時間長,要經過七代「盲摸摸」嘗試不同配對方式才能得出預期特性,第二是不同物種之間不能交配。生物技術則能夠準確和快速地轉換農作物的基因,以得到理想特性,並且容許不同物種之間的基因轉換,例如將仙人掌有耐旱特性的基因放入水稻當中,使水稻能在較乾旱的地域生長。辛世文說:「人們經常怕轉基因,其實人和動物一旦感染病毒,有些病毒的DNA會走進身體內,天然的機制都會轉基因。」

古人以天然方法轉基因,但缺乏對植物基因的認識,過程可能充滿風險。今日知識進步,科學家能夠解開基因密碼,有效地改變農作物的特性,然後接受科學驗證。

——節錄自一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