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與司馬光:相知不相合誤國
2018年1月12日

撰文:張建雄 資深銀行家、專欄作家

北宋新政,始於宋仁宗執政20年後的慶曆三年(1043年),社會大環境是「官壅於下,民困於外,夷狄驕盛、盜賊橫行」。北宋開國83年,已危機四伏,遼國、西夏是強鄰,不改不行。宋仁宗主導,任范仲淹為參政知事(副宰相)和韓琦、富弼等一起進行改革,范仲淹說「革弊於久安,非朝夕可能」。

只不過改10件事(十事疏),就影響到既得利益,群情洶湧,范仲淹只捱了11個月就出京外任,第一次改革失敗。范仲淹死於1052年,得年64歲,得到文臣最高榮譽,謚文正、封楚國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名留後世。

范仲淹有命有運  王安石無此幸運

范仲淹是有命有運的典範,同是變法的王安石卻無此幸運,死於宋神宗賓天之後幾個月,身後淒涼,詩云:「慟哭一聲唯有弟,故時賓客合如何。」、「今日江湖從學者,人人諱道是門生」。王安石下台10年,相交只是普通人,反對他的舊黨,固然不理,昔日手下,亦人人自危,一篇祭文都沒有,只有上述張舜民的幾首詩。

後來王安石進謚亦只得一個「文」字,是不是暗示不「正」呢?司馬光5個月後亦死去,得年68,謚文正,贈太師,溫國公,反變法只有一年時間,但支持他的高太后尚在(宋哲宗才11歲),乃有風光大葬。

王安石是江西人,屬南人;司馬光是陝西人,屬北人。北宋時代,浙楚閩蜀算南方,齊魯河朔陝西屬北方,文風以南方為盛,宋六家都是南人,但這時候,王安石因母喪居金陵,不肯回朝,而司馬光在朝已是北人領袖。王安石和司馬光都是官二代,少年隨父在外地為官,中進士後(王22歲中進士,司馬21歲中進士),都在外地當過縣令判官之職。

王安石40歲還當過三司使判官,了解國家財政,知道要改革。司馬光則堅持一切遵祖宗法度古禮,是極端守舊派。宋神宗21歲,召王安石以翰林學士回朝,隨即任參政知事(副宰相),第二年更升宰相正職。反對新法的司馬光則送去洛陽,編《資治通鑑》,一去15年,沒有政績就是政績,15年都在養望,才可以一舉回朝當宰相,這就是古來當官之道!

貶官故意「倒米」  王安石變法注定失敗

王安石的失敗在用人,但只是失敗在身邊人。宋朝家法不能殺士大夫,甚至不能貶為庶民,只能將在朝中失敗的京官貶至地方當地方官,但反對新法的貶官,又怎會配合王安石的新法,只會故意「倒米」,令民不潦生,這樣才會有復回中央之日,宋神宗和王安石計不及此,真慘,注定失敗。今日歐洲各國政客在國內失敗可去歐盟當官,亦古今相同。特朗普一上任要全部外交官下台,也是要貫徹自身的命令,亦同例!

宋神宗推行新政17年就死了,英年早逝,國運亦斷。王安石真正當權只是第一任的6年,的而且確,用的是南人,亦多是門徒。王安石掌權時風光,但反對聲亦一大片,不異於宋仁宗范仲淹時代。反兼併得罪大地主官僚和老臣們是沒辦法的,反對派走內線,得到後宮高太后和曹太后支持,此二太后,都是宋朝開國元老的後人。曹彬、高瓊都是大功臣,所以不是普通婦女,朝中亦有人。

宋神宗太年輕,支持不住,王安石只能請辭返金陵,二年後復相亦無作為,反對聲音太大,而手下呂惠卿、蔡傕亦不想舊老闆回朝,阻住升遷之路。王安石只能返江寧蔣山山庄,一去10年,直至死去,留下150首詩,亦算多產,但文章是當官時寫得好。

王安石變法失敗,外來因素是不得人情,歐陽修比王安石長14歲,是提㩦王安石之人,亦反新法,但歐陽修死於熙寧五年(1072),是變法之初,影響還不大。曾鞏和王安石同齡,最老友,但新法11年,都在京外任職,不肯回朝幫手,老友而政見不同,司馬光長王安石兩歲,是同事兼好友,終於反目。

《答司馬諫議書》中一起句,「游處相好之日久,而議事每不合,所操之術多異故也」。這個「術」字,說明一切,同是儒家也不同術,惜哉,千古遺恨!同代人物,相知而不相合,往往國家受害!

——節錄自一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