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制失活力 「中國模式」有軟肋
2018年1月16日

追捧中國經濟模式的,很多恐怕也沒讀通歷史。

撰文:許創彥  本刊記者

2008年後,自由市場的美國遇上金融海嘯,經濟蕭條;相反,中國卻抵禦了危機來襲,同年取得驚人的9.7% GDP增長,於是代表政府主導經濟的「中國模式」逐漸受到西方世界注意。

其後西方民粹抬頭,美國選出特朗普,政治爭拗無日無之;再一次相反,習近平強勢上台,把市場決策的權力握得更牢固,明確設定經濟增長目標,經濟政策雷厲風行。這次,西方世界不止注意,更開始推崇「中國模式」,比如美國學者、《時代雜誌》特約編輯Ian Bremmer便讚賞中國經濟制度比美國更完備,更可持續。

歷史在重演

對於大家逐步抛棄無形之手,在內地成長、八十年代赴美讀博士,到後來於耶魯執教鞭的陳志武聽後並不驚訝,淡然道:「這是人性,很多人不了解,不願思考歷史問題。」

他拿了三十年代的歷史格局解釋論點:「那時候跟當下有幾分類似,蘇聯的計劃經濟和美國自由經濟比拚,前者兩位數GDP增長,後者經濟大蕭條。於是二戰後,很多國家都嚷着效法蘇聯,由國家辦企業,辦銀行,國家企業也因而冒出頭來,連英國也有很多類似的國企出現。當時結論比現在更偏頗,更相信政府管制經濟能帶來繁榮。」

「結果呢?到了七十年代,大家都發現,原來由政府辦企業、辦經濟會帶來很大虧損,各國湧現財政危機,故此到了八十年代,各國紛紛進行私有化,對外開放,造就新一輪全球化浪潮。」

「都說『中國發展好』、『美國那麼多年都沒什麼改變』,誰更好呢?現在很多人會斷定變化大的好,但十年後,你回望,會猛然發現:『為何當時覺得政府主管一切更好呢?大家智商有問題嗎?』」

一言堂是經濟最大風險

「中國模式」備受推崇,在於最高領導人集權後,決策快捷,執行高效,避免長時間的諮詢、爭拗;陳志武卻說:「一人決策最危險。」

「一個人做國王,短期挺好,什麼立法會、議會,太浪費時間了。在一個人仍未大權在握或剛掌權時,可以非常理性。」問題一出現, 領導人馬上解決,不需受程序綑綁。「不過當你第一年成功,第二年成功,第三年又成功,你便會百分百相信這種決策制度,總覺得(重施故伎)沒問題。」

終有一天,在沒有制衝下,領導人也會出錯,拖累整體經濟。

民企正喪失活力

十九大重提毛澤東名言:「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民營企業以往受政府控制較少,活力最大,惟現在大小實務都在黨的眼皮下,愈來愈多民企正成立黨委。陳志武指:「這會讓很多私人投資者,如香港、台灣家族企業、美國私人企業擔心,降低他們往中國投資的意欲。」

經濟必須自由

「為何香港經濟多年來能那麼蓬勃?正因為有自由。」接受本刊訪問時,Clemson University教授Jerry Dwyer也如是說,他說這句話分外具份量,因為他是諾貝爾得主、自由經濟標誌性人物Milton Friedman的學生。

他強調,只有自由經濟的模式可持續,在訪問結尾,他拿來2015年的經濟自由指數排名作總結:頭五位是香港、新加坡、紐西蘭、瑞士和愛爾蘭;尾五位的是阿根廷、阿爾及利亞、剛果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和委內瑞拉。

「你會選擇住哪裏?我就選好了。」

——節錄自一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