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天價收藏內幕
2018年2月5日

中國藏家已經成為藝術拍賣場大鱷,喊價過億時有所聞,近年更由個人收藏轉為企業收藏。例如中國最大收藏家王健林就由早期以個人名義收藏,轉為透過旗下萬達集團的收藏團隊出手。

從萬達集團2013年以1.72億元人民幣投下畢加索的《兩個小孩》,到2017年雷丁集團3.45億元天價新高買入黃賓虹的《黃山湯口》,中國企業已將高端藝術品價格推向另一高峰。

商家不笨,天價成交背後,有什麼盤算?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一、分散風險

企業資金不能都放在同一個籃子中。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曾分析,文物和藝術珍品投資回報穩定,是股、樓以外的投資工具,可助企業分散通脹和投資風險。

二、企業宣傳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指出,個別富豪可能是為了出名而買藝術品:「買層樓可能無人知,但是用幾千萬買幅畫,有傳媒追訪,做生意的人可藉此增加別人對自己的信心,對本業有幫助。」 例如,萬達收藏就是萬達集團最閃亮的企業名片。

三、稅務優惠

企業紛紛建立私人美術館以收藏和展示藝術品,例如龍美術館、寶龍美術館、天慶博物館等,而蘇寧、新疆廣滙和萬達集團的美術館亦即將開放。在中國,公司建立私人美術館可以獲得政府的稅務寬減,投資藝術品一方面可以保 值,另一方面又可省錢,很劃算。

四、較易取地

典亞藝博總監黑國強指出,企業建立美術館能把商業項目打造成文化項目,較易獲得政府批地。「中央給錢你建博物館,你一定要有東西放在裏面,所以就要高價搶一兩件文物。」在這些企業博物館內,可能只有一件珍品,其他都是次貨。

五、為國效勞

黑國強又指,國寶級文物可能是民企的「最後保命符」,因為「阿爺承認,出事時可以講數」。他舉例,兩年前有間公司在紐約佳士得拍了件青銅器,搖旗吶喊回歸祖國,於是國家就沒有追問錢從何來,因為那是為國立功的好事。「那你就有辦法洗到錢,所以民企都對這些文物流口水。」

企業非理性行為擾亂市場,再加上政治操作,黑國強指將來這些古董文物在市場上的流通量會愈來愈低,對未來十年的市場造成影響。「因為好多是做私人博物館,給阿爺看,你怎敢拿出來賣?內地企業要賣東西就是出事那日,最後都要被充公歸阿爺。流入內地的藝術品,可謂入一件少一件。」

——節錄自二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