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坤耀藏錶400  嫌金勞太俗
2018年2月8日

訪問當天,陳坤耀早已備好課,從數百隻珍藏中,精挑細選了其中二十多隻具代表性的名錶,準備向一知半解的記者傳授入門知識。看着73歲的陳坤耀如數家珍細說心頭好,方才發現玩物不一定喪志,反而可使人容光煥發。

收藏的四百多隻名錶,他都能道出其特色,如果有一隻失靈了,心裏都會覺得不舒服,要千方百計去醫治。 (黃潤根攝)
收藏的四百多隻名錶,他都能道出其特色,如果有一隻失靈了,心裏都會覺得不舒服,要千方百計去醫治。 (黃潤根攝)

撰文:姜學汶 本刊特約記者,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

陳坤耀謙稱自己不是收藏家,只是愛好者,因為買錶時不會像藏家一樣刻意收集同一品牌或同一系列,只要手工精細、有特色、具複雜性,或符合眼緣的,就會被羅致成為「家族成員」。這位經濟學家買錶向來堅守自創的「五法則」。

名錶其實也是一項有流動性的資產,因為有二手市場可供買賣,較便宜的可以拿去二手錶店和古董錶店,高檔的則可以拿去拍賣行,「買錶可以當儲錢,視為另類資產的一部分,因為它會升值,跌價機會又小。」

逃過87股災 進入藏錶世界

當然與買樓相比,錶並非回報很高的投資,他以自己為例,1984年中英談判的動盪時刻,在港島區以200萬買了一間獨立屋自住,現時已升值約一億五千萬,如果當年以同樣的錢去買錶,肯定沒有這麼高回報。歷年來忍不住手買了這麼多錶,但價值也只相當於一層樓而已,怎麼都及不上一幢獨立屋。

「樓的升值能力比錶高,即使你有眼光,買得好,錶最多跟穩陣債券的收益差不多,如果講投資回報,樓、股票、債券是更好的投資。當然,買股票、買樓的風險也較大。」他半開玩笑說,買樓不會沉迷,買錶容易欲罷不能!

87股災當日,為了獎勵自己,買了這一隻名錶,從此沉迷。 (黃潤根攝)
87股災當日,為了獎勵自己,買了這一隻名錶,從此沉迷。 (黃潤根攝)

對鐘錶稍有研究的人都會聽過Patek Philippe,陳坤耀開始藏錶的興趣就是從一隻傳統款式的Patek Philippe開始,「87年10月股災時,我早上賣光所有股票,下午就大跌市。那天午飯後經過錶行,就進去用了二萬八千元買了一隻Patek Philippe獎勵自己,這是我第一隻貴價錶,現在已升值至二十八萬。」自此以後他就對錶「難以自拔」,愈來愈欣賞機械錶的工藝,收藏也愈來愈多。

錶不及樓 金勞俗氣

近年大陸土豪愛來港大手掃名錶,他坦言好大原因是「有錢無地方使」,買錶是為了炫耀、送禮,甚至有部分目的是洗黑錢。「帶不來的錢,通過刷銀聯卡買錶……他們錢多,買個袋都百幾萬,不如買隻一百幾十萬的錶。他們集中買大牌子,主要是炫耀。好像我們以前香港人,賺到第一桶金,一定買隻『金勞』。」

與內地富豪為了炫耀截然不同,陳坤耀欣賞的是每隻錶背後的故事,「買它一定有理由,好像做朋友般,有吸引力、有共鳴,我同它們有感情,會彼此交流。」而且他很少戴勞力士,坦言覺得它俗不可耐,「戴什麼錶代表你是什麼人, 代表着你的品味,不一定愈貴愈有品味。」

人生中第一隻勞力士錶,是讀中學時婆婆送的,十分有紀念價值,他一直珍而重之。「當時一九六幾年,婆婆好錫我,還記得那隻錶當時賣370元,現在可能賣二萬多三萬。錶面是膠的,但仍然保養得好好。」小時候的他,正如很多香港人一樣,聽過「金勞」的大名,「但當我識玩錶之後,就知道勞力士不入流,最無變化就是它,沒有出產什麼複雜錶,連追針都無出到,說得不好聽,是『撈家』戴的錶。」

這隻勞力士是陳坤耀少有的勞力士珍藏,它具有歷史價值,已有些發黃。 (黃潤根攝)
這隻勞力士是陳坤耀少有的勞力士珍藏,它具有歷史價值,已有些發黃。 (黃潤根攝)

正所謂鹹魚青菜各有所好,勞力士不是陳坤耀心中那杯茶,卻是很多人的至愛,聞說前特首曾蔭權也是收藏者,更何況「金勞」有市有價。「勞力士最保值,最容易賣得出。好像我有隻勞力士Daytona,手工不錯,屬於中上,買時十幾萬,現在已經倍升了。」

正正因為知名度高,在大眾心目中價錢也高,所以戴出街最危險,他笑言,一來怕俗,二來怕不安全,自己都不敢戴,「我七八年前買了一隻最新的玫瑰金,只是戴了一次,怕人笑俗,又驚人搶,搶都不緊要,最怕連手都斬埋!」

勞力士貴在可用來炫耀,但一些超級名錶則貴在其工藝。「隨着手機有時間顯示,錶看時間的功能性已大減,已變成藝術品,更多的是用來欣賞。一隻錶為什麼可以這麼貴?因為手工好精細,有些好精準的部分可用電腦協助,但最後鑲嵌都是用人手。為什麼一隻錶可以去到四、五千萬港元?因為要二千多個零件拼在一起,你付的錢是為了欣賞這個工藝。」

他講的是2005年,江詩丹頓為慶祝創立250周年,製造了獨一無二的型號Tour de l’lle,全球只有幾隻,其中一隻陀錶就以超過210萬歐羅售出,現時說不定已升值至幾千萬港元了。

——節錄自二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