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置業陷阱多 泰國買樓九要訣
2018年2月28日

近年,海外物業的銷售如雨後春筍般冒起,無論你打開任何報章雜誌或網上FB等資訊平台,總會看到「低成本買海外樓做業主」、「首期只需10萬元起」等海外物業銷售廣告,當中以港人熱門旅遊勝地泰國尤甚。

撰文:洪龍荃

首先,泰國是港人外遊熱點,「平平地」買一個物業自住投資相宜;第二,香港樓價高企,而且有人名Quota限制,如果首期不多或者有閒置資金,海外物業自然是一個選擇。第三,近年不少賣海外物業的中介興起,紛紛宣揚海外物業的優點,譬如日本樓可以受惠「東京奧運」、泰國樓則受惠「一帶一路」等。據某個專注賣泰國物業的銷售代理宣稱,去年港人大約購買了貨值30億港元的泰國物業。

筆者曾親身參與某海外物業中介籌備的泰國物業講座。公司發言人反覆強調泰國樓升值潛力巨大。講座完畢後公司安排銷售代理進一步解釋樓盤情況,筆者身旁的兩位女士很快(估計不超過5分鐘)便下手落訂,而且其中只簡單詢問過一、兩個問題。及後,在銷售代理離開準備合約時,我與兩位女士簡單溝通後,發現她們完全不理解海外置業的風險,譬如滙率、產權問題、物業放租流程、稅項等。

物業銷售良莠不齊

實際上,對於海外物業銷售的監管,政府的處理並不嚴格,據相熟地產朋友指出,部分銷售人員或機構沒有持有牌 照,因此業內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每隔一段時間,我們總會在報章上看到某某立法會議員代表一眾苦主作出申訴,指控某地產代理虛假銷售,售賣的樓盤的位置不符,或者成為爛尾樓等,更甚者是原來看似「獨立」的物業代理原來也是物業發展 商的代表,一併「行騙」本港市民。

說實在的,筆者雖然認同香港樓價高昂,但是卻依然具有價值,始終是本土市場,而且能夠承造按揭,租值也相當不 錯。買入海外物業猶如「隔山買牛」,需要下頗大工夫才能分辨出孰是孰非。話雖如此,筆者曾實地考察過泰國、馬來西亞等地的物業市場,雖然不是專家,但也希望將第一手資訊帶給讀者們。這一篇筆者先分享泰國樓的投資要點和風險所在。

一、二手市場不活躍

泰國樓的所謂升幅,其實筆者很懷疑是指一手樓升幅,因為二手市場不算活躍,亦基本上找不到相關數據。如果你問 經紀想買二手,他一定推薦你買一手(問完等於沒問)。

泰國現處於新發展地域,任何城市發展都必經這個階段,最初以一手市場為主(類似內地),然後當核心地段接近飽和,二手市場才會陸續發展起來。

二、買一房會較好

一般來講,如果打算租用給外資企業員工的話,他們一般都會選擇一房或者Studio單位。現在有些Studio的單位只有200多呎,很不實用,寧願買一房較好。至於兩房,其實就像夾在中間,一般客人未必考慮,而家庭客則考慮三房,所以兩房暫時最不建議。

三、業權形式

泰國物業與香港相似,都是有租賃業權(leasehold)的物業,但租賃期完後,泰國政府有權將物業回收,所以在泰國買物業,最好選擇永久業權(freehold)。但是要留意外國人只可持有項目總面積49%的永久業權。假設有100 個單位,最多只能賣49個給外國人,其餘要賣給本地人。

——節錄自三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