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批香港態度模糊 ICO機遇流向新加坡
2018年3月9日

新加坡擁抱新科技,積極把握首次代幣發行(ICO)機遇,制定清晰指引。有業界批評,港府含糊其詞,令想從事ICO的正規企業無法可依,它們惟有無奈地轉投新加坡懷抱。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論傳統經濟,香港與新加坡叮噹馬頭,甚至可藉着背靠祖國的優勢,贏一個「馬鼻」。然而,在虛擬貨幣世界,香港落後一條街。

2014年至2017年,新加坡是繼美國和瑞士後,全球第三大 ICO 集資城市。香港排名第9,集資額只有新加坡三分之一。

兩間參與ICO的公司分析,造成差距的主因是,港府欠缺清晰指引,肥水遂流向有保障的新加坡。

虛擬貨幣投資銀行

Standard Kepler是由數個香港90後組成的加密代幣發行及交易平台。創辦人及董事總經理鄧進一畢業於科大電子工程學系,年半前洞悉ICO商機,與朋友合夥成立公司,替不同企業發行ICO。

他們由前期諮詢、撰寫白皮書、代幣定價,到尋找投資者,都一手包辦。至今,公司共經手13個項目,集資超過4 億美元。鄧進一稱:「剛發行時值1億,如今已是4億。直到目前為止,經手的所有代幣都升了值。」

集資額每次千萬美元計,公司先收5至8萬前期費用,再收集資額2%至7%作服務費。幾個少年靠新經濟賺到首桶金,但鄧進一謙稱:「與集資額相比,九牛一毛」。

除了佔收入五成的ICO,他們的業務還包括虛擬貨幣交易平台和資產管理,猶如虛擬經濟世界的投資銀行。公司的首席運營官鄭朗然曾做過幾年I-banker,他解釋:「其實我們與真實金融世界的運作沒有差別,只是買賣的東西,由樓、股, 金,變成了虛擬貨幣」。

年半以來,鄧進一見證ICO市場變化。開頭公司九成客人來自內地,但自去年9月中國全面禁止ICO後,他們就積極開拓美國、澳洲、新加坡等地的客源。

他指出,最近有個現象,就是幾乎所有客人都轉到新加坡發行ICO。「最初他們想在香港做,後來覺得新加坡的法規較香港完善,所以搬去新加坡。」比較兩地對ICO 的法規,新加坡政府的行動比香港快,也比較清晰,有指引列明ICO 在怎樣的情況下會受到規管,怎樣 的情況下可獲豁免。

鄧進一批評,香港政府的取態模棱兩可,沒有說ICO 可以做,也沒有說不可以做。「這種做法既聰明又不聰明。聰明是不用被罵,因為如果說可以做,出了事就會被罵,如果說不可以做,別人賺了錢又罵你。但是正規公司會選最安全的方法做,而新加坡講明可以做,香港有不確定性。」

——節錄自三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