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賦之謎 《天問》中的《創世紀》
2018年3月26日

蘇雪林筆名綠漪,是民國初年著名的散文家。中年開始欣賞研究《楚辭》,認為屈原作品辭采瑰麗,結構千變萬化。意境幽邃深遠,卓絕古今。《楚辭》把整個中國的神話、宗教、歷史、天文、地理包括其中,巧妙地編織在沈雄瑰麗的篇章裏,並與世上幾種古文化息息相通。

撰文:楊興安 資深文化工作者

「天問」一詞頗為怪異,是何因由呢?漢屈賦權威王逸說:其實是問天,但天尊不可問,故不曰問天而曰「天問」,解釋亦極合理。

楚辭中《天問》素來難明,最初見於《史記》屈原列傳,二千多年解讀都不順人意。司馬遷說它「怪迂」,王充《論衡》說他「詭異」、「汪洋無涯,多驚耳之言」。班固曾說《天問》,《離騷》那些「宓妃」、「佚女」、「崑崙」、「懸圃」,既不見於中國經傳,則必為異端,大可不必理會。揚雄和劉向說「不能盡悉」。《天問》一篇,因為文理雜亂,典故出處多不見於中國古代歷史。屈原是個大詩人、大作家,後人全無依據又何能說屈原醉後夢話?

說到內容,蘇雪林認為包藏着大量域外宗教和神話。而戰國時代大批西亞,印度學者來華,帶來域外神話及各種學說。屈原曾使齊數年,聽到他們談論域外天文地理知識,作文章素材記載之,亦屬平常。但《天問》連古時學識廣博,見解卓越的劉向和揚雄都不能解,蘇雪林認為是「亂簡」所致。

《天問》亂簡 內容帶域外神話

所謂「亂簡」是因古人著書,都刻在竹片之上,再用綿繩串聯而成書。若藏書年日久遠,綿繩朽腐斷開,竹片便散亂了。文意如深奧難明,若被不懂文字的下人搬到另處收藏,竹簡便會亂雜無章,內容無從再辨了。蘇雪林依據文字聲韻和摸索內容章法,於1943年將《天問》文句重新編排次序,前後整整30年方作定稿,稱之為「天問正簡」出版,可見其態度嚴謹。

蘇雪林認為《天問》約有百多個問題,但這非作者向人的詢問,而是本身已有答案,由問題而引出敍事,這屬於設問的一種寫法。整理後全篇分五段,每段文句各有定數。第一段天文,共44句。此段簡索未斷。第二段地理,44句,錯亂頗多。第三段神話,亂簡最多,44句。第四段歷史,分夏商周三代。每段72句。第五段亂辭,今存23句,應失去一句。全篇章法整齊儼然。

今只談《創世紀》部分。此部分僅有20句80字,只是粗枝大葉的略述。但仍涉及亞當、夏娃、生命樹、守樹天使、魔蛇、洪水、挪亞方舟、巴別塔及亞當子孫的繁衍的素材。有關《創世紀》文字如下:

登立為帝,孰道尚之?女媧有體,孰制匠之? * * * *?* * * *?何所不死,長人何守?靡萍九衢,枲華安居?一蛇吞象,厥大何如?鼇戴山抃,何以安之?釋舟陵行,何以遷之?厥萌在初,何所億焉?璜台十成,何所極焉?

蘇雪林解釋,認為「登」是名詞,是後人所稱的亞當。一賜樂業(以色列)碑文提及「阿耽」,即阿當。女媧是夏娃。第二句乃問,女媧的身體,是怎樣製造的。意在引出由丈夫身體的肋骨所造的。第三句缺,以意度之,是寫伊甸園及智慧果樹。

「何所不死,長人何守?」,「所」指不死樹,即《聖經》中的生命樹。「長人」指天使,古人想像中天使比常人高大。我國漢代梁武祠有帶翅天神守果樹石刻,蘇認為亦與《創世記》有關。「靡萍九衢,枲華安居?」蘇釋:九衢,盤根大樹。枲華,小花。句意是「根盤九衢之樹,而像枲華的小花開在那裏呢?下句是能吞象之蛇,大至什麼樣子呢?」(按:難道傳聞伊甸園之蛇,大可以吞象?)

「鼇戴山抃,何以安之?釋舟陵行,何以遷之?」此節述及洪水及挪亞方舟故事。前句似指女媧斷鼇足立四極事,《列子》有鼇戴五山故事。後句「釋」有下放之意,「陵行」說洪水時方舟,後下放於高山之間,浮於水面,去了那裏?。

「厥萌在初,何所億焉?璜台十成,何所極焉?」「萌」同民義。「厥萌在初」即初民,即最初人類。繁衍億萬,所往何處?萌,亦可指草木萌芽。草木萌發達萬萬,散佈至何處?意指亞當子孫繁衍千萬,散佈四方。後句「璜台」,指巴別塔,「何所極焉?」問這樣高台,其終點將達何處?

《天問》所載《聖經.創世紀》元素,並不像二千餘年後《聖經》所用的字詞和述句,但內中所述的素材是難以否定的。例如「璜台」,後來譯稱「巴別塔」。古書的「懸圃」,後人稱「空中花園」,名詞不同,意義仍在。無論蘇雪林的解釋是否令人信受,也不能抹殺她的努力。蘇雪林近200萬字的《屈賦新探》,無論有多少誤判,也證明了戰國時代域外西亞及印度學者的來華。關於文化外來問題,她有這樣的看法:遠古時西亞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古巴比倫人)其一部族渡海到山東建立雛形西亞國家,如古史書所指鳩爽氏、薄姑氏、萊人…等,後被消滅或同化而遺下宗教文化思想,為地方文士傳承,非指蘇美人是我們祖宗。

中國既是最年輕古國,接受外來文化有何羞恥?有何失體面?我們有一種民族自尊心觀念,輕視域外文化。認為堂堂中華上國,夷狄之邦文化豈能與堂堂中華文化相比,須知西亞蘇美爾人,巴比倫,亞述、印度等文化發展比中華早許多,先進文化乃人傳我而非我傳人更合邏輯。中國人還能替其他民族保存古文化,只有顯出中華文明更偉大。

——節錄自三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