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重磅禮包 磁吸台灣人才
2018年4月3日

大陸在2014年台灣太陽花運動受挫之後,轉向「全面磁吸、經貿促統」的新對台路線,試圖透過「兩岸融合發展促成漸進統」,制衡台灣新世代的「天然獨」。雙方較勁之後,最後究竟是「中國經貿統一」勝出,還是「台灣政治認同」勝出,還有待歷史證明。

撰文:郭正亮

大陸兩會開幕前夕,國台辦突然聯合29部委,在2月28日公布31項惠台政策,其中12項涉及加快給予台資企業和大陸企業的同等待遇,19項涉及逐步為台灣民眾提供和大陸民眾同等的待遇,開放力度之大、範圍之廣、涉及部門之多,遠超出各界預期。不管是對企業或民眾,都開啟了大陸對台「經貿促統、融合發展」的新時代。

弔詭的是,就在同一天2月28日,美國參議院通過「台灣旅行法」,打破美國與台灣官員交流的層級限制,將允許行政部門邀請台灣正副總統、正副行政院長訪美。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痛批「台灣旅行法」已經「嚴重違反一中原 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原本以為大陸即將祭出「政治反獨」的官方壓制措施,不料卻率先傳出「經貿促統」的民間拉攏攻勢。

「讓利」轉向「磁吸」

惠台31項政策的戰略轉向,本質上是從「讓利台灣」轉向「磁吸台灣」。相較於2008-16年國民黨執政時期的惠台政策,主要是大陸來台採購、投資、交流,基調是「大陸走進台灣」;如今在歷經將近兩年的政權輪替僵局之後,習近平決定從2018年3月起,全面啟動惠台政策新模式,將轉向大陸吸引台灣人才、行業、資金,基調是「台灣走進大陸」。

首先就產業開放來說。這次最大亮點,無疑是大陸主動跳脫兩岸服貿障礙,單向對台灣開放服務業。原本在2014年兩岸服貿協議受阻之後,由於台灣民眾擔心開放大陸服務業後果難料,基於兩岸互惠原則,原本以為兩岸服務業開放 將遙遙無期,尤其是攸關重大利益的金融業、政府採購、影視出版業等等,但大陸如今卻決定跳過服貿障礙,單向對台灣開放,擺明了「儘管台灣不讓我過去,我還是歡迎你來」,讓台灣相關行業和民眾可到大陸發展。

以金融業為例,大陸將允許台灣金融機構及商家與中國銀聯和大陸非銀行支付機構合作,提供便捷小額支付服務;台灣徵信機構將可與大陸徵信機構合作,為兩岸民眾和企業提供徵信服務;台資銀行將可與大陸同業合作,通過銀行 團貸款等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另外針對台灣金融從業人員,大陸將放寬台灣人在大陸申請證券、期貨、基金從業資格,接受台灣各種金融認證,只需通過大陸法律法規考試即可。

提供台資企業同等待遇

另一個產業開放亮點,是提供台資企業同等待遇,例如參與「中國製造2025」適用與大陸企業同等政策、支持享受高新技術業的減稅待遇、參與大陸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申報、以特許經營方式參與基礎建設、公平參與政府採購、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農業企業可同等享受農機購置補貼等等,此外,針對敏感的文化產業,這次也破格開放台灣人士參與大陸廣播電視節目和電影電視劇製作可不受數量限制;大陸電影發行機構、廣播電視台、視聽網站和有線電視網引進台灣生產的電影電視劇也不做數量限制;放寬兩岸合拍電影電視劇在主創人員比例、大陸元素、投資比例的限制;對台灣圖書進口簡化進口審批流程等等。對長期陷入低迷的台灣影視出版業來 說,無疑為一大利多,為了適應大陸市場,台灣相關業者可能會自我節制作品尺度。

更引人矚目的惠台政策,無疑是開放台灣人才赴大陸發展,題為「逐步為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提供與大陸同胞同等待遇」,包括可參加53項專業技術人員和81項技能人員職業資格考試、可申請參與「千人計劃」、可申報各類國家基金項目、取得大陸醫師資格可在大陸執業、台灣醫師可通過認定獲得大陸醫師資格、鼓勵台灣教師到大陸高校任教等等。

——節錄自四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