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女倫敦推National Park City
2018年4月3日

倫敦和香港都面對樓價高企問題,已發展空間同樣有限。倫敦致力增加綠色土地,將城市變成公園(London National Park City);香港則反其道而行,研究開發郊野公園,將公園變成城市。究竟誰在進步,誰在退步?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當年英國殖民地政府將香港四成土地劃為郊野公園,立法保護。昔日的德政,今日卻被視為香港土地發展的包袱。那邊廂,在英國倫敦,一位香港女子於2014年,發起了一個名為「London National Park City」的保育運動,勢要將英國首都打造成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公園城市。

獲英女皇頒贈勳章

今年69歲的Judy Wong在香港出生和成長,曾就讀於香港德望中學。15歲開始輾轉留洋澳洲與德國,讀過藝術與建築,1974年開始定居倫敦。初期她從事藝術創作,及經營畫廊,30多歲時成立非政府組織Black Environment Network(BEN),推動居住在城市的少數族裔參與環境保育。「當時很多新移民來英國工作,但是從來沒有去過郊野公園。」

30多年來,Judy全身投入英國公民社會工作。由於成就卓越,她先後於2000年及2007年,獲英女皇伊麗莎白二世頒發大英帝國官佐勳章(OBE)和司令勳章(CBE)。

目前,Judy身兼多個英國政府轄下的諮詢組織,及國際環保組織的成員,例如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她也是倫敦慈善組織「國家城市公園基金會」(National Park City Foundation)的創始成員之一。

談及此運動的初衷,Judy越洋接受本刊專訪時指出,英國有八成人住在市區,如何使城市變得更有活力,及為市民 提供更好的生活十分重要。

她說,爭取政府支持,是運動成敗的關鍵。經過四年多的努力,他們已得到倫敦市多於一半的地方民選議員的支持。倫敦市市長Sadiq Khan更將此列入城市未來發展綱領(London Plan)。

議員、市長齊撑

「在英國,政府的影響力很大!每個地區議員都有自己的基金,可用作地區發展。市長可以決定城市每年的發展藍圖。 我們在民間製造一種氛圍,提高大眾對於城市保育的意識,及收集意見,然後政府就會有所行動。」Judy說。

香港有41.7%的土地為郊野公園,倫敦的綠色空間佔土地面積47%。市長Sadiq Khan為「倫敦國家城市公園計劃」定下目標,要在2050年前將城市藍綠土地的比例增加至50%,並永久保育,不許發展。

倫敦市政府效率很高,相應行動馬上出爐。第一招是推出900萬英鎊的綠色城市基金(Greener City Fund),供所有市民和團體申請,以用作植樹和恢復河流等用途。

第二招是立法規管,要求發展商於新開發項目中融入更多綠色基建。「綠色屋頂」有助吸收雨水,「綠色牆壁」可減低道路兩旁的空氣污染,「雨花園」等小型綠色 空間則有助於防止洪水。政府更會開發城市綠化因子(UGF),以衡量不同的建築項目的綠化程度。

一個更關鍵的方向是教育。Judy 認為,必須讓孩子接觸大自然,才能使他們長大後支持保育。市長已承諾讓倫敦 100%的學童都有機會接觸大自然。

英國政府十分重視生態保育。倫敦不但是世界知名的金融、文化和政治中心,也是生態中心。作為歐洲最大的城市, 倫敦的總面積有1572平方公里,人口約860萬人,同時有830萬棵樹,380萬個花園,及1.4萬種野生動物。樹木的數目與人口數目差不多,但原來倫敦市區的樹木比郊區更多,是名副其實的城市森林。

——節錄自四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