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小思、香港情
2018年4月6日

去年深秋的一個晚上,在天后地鐵站外,一群低頭族正在專注地捕捉精靈,站滿了整片電氣道與留仙街交界的空地。在熙熙攘攘的「道館」場上,我發現了一個既陌生又熟悉的瘦小身影──小思老師。

撰文:柳云 八十後教育工作者

當年在中大唸書的時候,老師已退休,於是我沒能修上老師的課,但老師的名、老師寫的文字和談的道理,卻早在我於初中時期讀她的《承教小記》起,深烙在腦中。難得「野生捕獲」在中文系同學口之稱之為「女神」及碰上了也只敢遠觀的老師,我又怎能錯過「集郵」的機會呢?

猶記得一開始拍照時老師不讓我俯下身子,很嚴格地要求我要挺直腰桿。後來我表示希望和老師更親近,她才准許我稍為折腰靠近。之後我們便談起那捲土重來的精靈熱潮,我繼而向老師傾訴學生近年學中文和閱讀的情況,最後老師還不吝嗇地贈我一番勉勵,鼓勵我要努力做好教育的工作云云。交談過後,老師的身影便徐徐消隱在那群「精靈訓練員」當中,專注地走她回家的路。

和老師的偶遇和對談,我珍而重之,雖知篇幅有限,最終可能還要對字數錙銖必較,但仍想藉此記錄下來。因為在這小片段裏的,我看到老師的事事關心、真實「貼地」、專注用心和嚴慈並重,和我在老師作品裏看到的那個她,是符合的。

香港中文大學的香港文學研究中心最近編著了《曲水回眸--小思訪訪錄》一書,「曲水回眸」之名乃由小思老師所訂,「曲水」乃取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曲水流觴」的文人聚會的意境,乃一眾文化人對自己以及整個香港環境過去的回望。

小思是老師、學者、散文家,更是香港文學口述歷史計劃的發起人,我絕對同意黃念欣教授的引述,「小思是最有資格撰寫香港文學史的人」。多年來,老師訪問過的人不計其數,她接受節目的訪問也不少,但如此集結多位香港文化人,包括楊鍾基、陳永明、鄧仕樑、樊善標及黃念欣教授等,以小思老師作為訪問對象,與她對談一切有關香港的人與事,到目前為止,卻只有這麼一次。

兩冊訪談錄中的訪談從2014年開始,經歷兩年共20多次,每次都幾乎長達三小時。連同下冊的筆談部分,書中所錄皆是精華。上冊集中談小思老師成長中所經歷的香港文化、歷史和教育狀況後,下冊論及小思老師的寫作、治學、文化觀察以至對香港的凝眸細看。

筆耕心田   求真求美

第一章〈筆耕心田〉,細數了老師多年以來的寫作歷程,當中除詳列老師多年的專欄,更談及老師創作心思。老師作品之最大特點,如她所言,乃是她一向不大寫抽離現實的文章。她不追求美,只求真,但當中之美,亦由其真而自然而生。

除了常存一顆赤子之心的真,還因她事事關心,小至吃喝瑣事,大至國家要事,也能作為筆下的散文題材,才令她的作品內容廣泛多姿和真實「貼地」。無怪乎她連地鐵站外何以站滿人也要打聽一番。

不過,說來也巧,2016年本書上冊出版之時,也正值這精靈遊戲風靡全球之際,一年多過去,熱潮居然又再燃起,說不定老師也早已在認真走過那段路的瞬間,從這小事說出個理論來,正如楊鍾基教授所說,老師是連談吃喝也相當認真,好像那寫關於味精的〈千味雷同〉,也能從中帶出道理來,繼而引發讀者對生活態度的反省。

「浩然正氣與春風詞筆」

誠如楊教授所言,小思老師自言從沒年輕過, 皆因她年紀小小便能寫出蒼涼的散文。但是,在第二章〈熱血青春〉中,在那一場「中文合法化運動」中,儘管老師最終還是因了解到自己的個性不適合街頭運動,退出了組織,但過程中卻清晰可見其於運動中的恪守初衷、堅持信念,於我們後輩看來,也是一場青春的赤裸展現。

不過,熱血過後,帶給小思老師更多的是反省,於是又有後來的〈浴火鳳凰〉,也就是老師「一瞥心思」專欄的最後一篇,當中除了對學生們在社會運動中純潔和真誠的動機予以肯定,也同時表達出當中的憂慮──「燃點火種固然重要,但應該如何繼後香燈,這長久的路很難走,但必須做。」當中之關切與憂心,於字裏行間表露無遺。

愛這個地方   才會研究她

小思老師曾言,因為愛香港這個地方,才會研究她。第五章〈縴夫的信仰〉以及壓卷章〈給香港的情書〉,前者講香港教育問題,後者則是小思老師對香港一脈情深的闡述,兩章足見老師對香港的愛。

在〈縴夫的信仰〉中,所談之教育問題,例如普教中、國民教育、教改等,都可謂炙手可熱,是我們教育同工、莘莘學子、家長與大眾也相當關注的。繼而談及的是老師退休後有關寫作、文學、研究、學習等的「快活」日子,又憶述往昔在中文系的教學點滴等,這些都展現教授們與老師對香港教育的關懷,絕無「不食人間煙火」之感。

至於在終章〈給香港的情書〉中,亦再細訴了老師對於香港甚至祖國「此情不遷」的種種因由。結語一句「我此生能與香港相遇,稱得上『正當最好年華』。」更是情意綿綿。

小思老師說得對,愛是不能教的。但愛該是能蔓延的。讀《曲水回眸》,除了能細味一眾文人雅士回首自己以及香港歷史中體現出來的,對本土文化、寫作、治學、歷史與教育等關懷,也能藉此對照今昔、反思自身,進而努力「盡人事,俟天命」。

——節錄自四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