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銀行家要識講故事!
2018年4月10日

大學中的金融課,教授向學生傳授的是理論模型,探討的是簡化且交易效率極高的模型世界中如何為金融資產定價,及極度理性的企業如何作出融資及投資等行為;但在現實世界,金融業極講求人與人之間的溝通,銀行家、投行人、交易員甚至分析員,要成功都要懂得與交易對手、客戶甚至公眾交流溝通。

如何將理論化的金融課,應用到現實世界,不只是教授苦惱的題目,亦是金融系畢業生,甚至金融從業員需處理的課題。

撰文:Econ記者

去年底,美國克林信大學(Clemson University)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作客中文大學,教一季基礎金融課;他特別為學生安排一系列客席講座,請來金融業資深從業員講解現實的金融學,第一課是「私人銀行家的金融建築學」。

現為領譽集團董事總經理的吳國強(Macro)曾在私人銀行界打拚多年,為不少超級富豪管理財富;由服務零售到中產層面,再到富翁甚至極富(Ultra-high net-worth,包括機構投資者、投行及央行甚至政府)客戶,身經百戰之餘亦有不少有趣故事。他認為要做好財富管理工作,講故事是重要的才能。

以下是一個例子:從前有一位遊客, 他到訪一條偏遠的村莊,並打算在村內留宿一晚;他去到村內唯一旅館,向店主付下1000元訂房按金,謂想再在村內走走。旅館東主收下1000元,就立時將難得的現金用以清還欠下家具店的1000元;當家具店東收到這1000元現金,他又馬上用之歸還拖欠廣告公司已久的1000元廣告費;當廣告公司收到現金,他亦歸還欠旅館的1000元。

村莊現金流動性與QE

最後,遊客折返旅館,說他有急事不能留宿,向旅館取回訂金就走了。遊客最終未有為村莊創造實質經濟價值,但就為村莊提供了急需的流動性,令村內的商鋪可逐一清還欠債。這個故事有何啟示?Macro在2008年金融危機時,向客戶解釋量化寬鬆(QE)的效用時,就是講了這個故事。

筆者是學術派「蛋頭」,解釋QE往往會鸚鵡學舌般引述學者講法──央行在市場大手購入按揭抵押債券(MBS)及長年期國債,旨在壓低長息;迫使資金由安全資產流到較高風險投資,藉以推動實質投資及實體經濟。講解過程中,少不免拋拋書包用Signaling Effect及Portfolio Balance Effect等術語來增加說服力。
要記得,其時量寬乃新事物,經濟學者亦未確切理解其效用。但為客人作投資管理,學術分析實非客戶所需,以一針見血的方式向客戶解釋投資環境現況才是重點;換言之,以故事手法敍事更見重要。

客人當年聽取Macro的建議,深信QE對金融體系具正面效應,並買入大型銀行企債。買入價為每一元債只售60仙;六個月後客人放售持債,債價已升至90美仙每一元債,升幅達50%。

身家豐厚的客戶的一個投資優勢, 是他可運用銀行的備用信貸(Credit Line)。在2008年前後,客人可以2厘借取備用信貸資金,買入孳息達6、7厘的債券套利。假設備用信貸會的剃頭(haircut)比例為兩成,客人可用100萬買入債券再以之作抵押品,向銀行再借入80萬;他只要再用這80萬元債券作抵押,就可再借入64萬元資金買高質債券。

單是兩輪操作就可以將100萬元變成244萬元資產,當中144萬元更可無本生利,賺取約5厘息口。因此Macro當時建議客戶採用備用信貸額,盡享投資優勢。以一個穩妥的投資工程,為客戶創造更高的回報,亦為財富管理的重要一課。

——節錄自四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