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變味 觀眾吐槽
2018年4月12日

時隔4年,《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在春節期間首播,但對其的「吐槽」至今依然沒有淡去。帶着前兩季的光環,《舌尖3》首播當日即進入全國收視排名前10位,然而隨後形勢急轉直下,最終在豆瓣的評分跌至4.2分,與前兩季的9.3分和8.4分差距巨大。有網民戲稱,前兩季《舌尖》讓人流口水,第三季則讓人吐口水。

撰文:江陵一 北京專欄作家

觀眾對該片的批評分為不同側面。其一,存在大量的常識性硬傷。比如將缽缽雞和麻辣燙混淆;欲表現太湖花鱸,而出鏡的卻是美國引進的大口黑鱸;所拍攝的豫西婚禮上拜大廚的儀式被指責是子虛烏有,以個案來代表風俗。這讓許多期待該片的「吃貨」大為失望。

其二,一些理念誤導觀眾,不負責任。譬如片中大篇幅介紹了廣東人的煲湯,特別表現一位孝女煲濃湯給痛風的老父喝。有醫生直言不是所有人群都適合喝這種湯,尤其是腎臟疾病患者、痛風患者等,就不能大量喝葷湯。片中還展示了「中藥口紅」,結果卻是幾個人在沒有任何殺菌處理的前提下,圍坐在一起徒手自製口紅,而且其原材料與包裝和淘寶上的「三無」店舖一模一樣。

其三,莫名其妙地商業誇大。最大的受益者是章丘鐵鍋。節目中指該鐵鍋純手工鍛造,經過三萬六千次擊打,結果瞬間賣斷貨,但這種鐵鍋在當地都並不知名。而片中一些藥療片段也有為微商作商業宣傳之嫌。

其四,觀眾們最為不滿的一點是,《舌尖3》變了味, 背離了本來的定位和初衷。《舌尖1》由一群懂美食的「老 饕」主導,主題就是濃墨重彩表現美食,從中自然地浸染中國人的情懷審美。第一季爆紅之後,第二季就開始有點走偏鋒。此時《舌尖》成了唐僧肉,各方力量都要分一杯羹,原來的主創團隊離去,拼湊起來的劇本和班底,魚龍混雜,而節目也被摻雜了眾多主旋律,最後竟成了一部「藝術人生」式催淚彈+「新聞聯播」式灌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