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廈已轉型 政策卻守舊 李秀恒:浪費二千公頃「熟地」
2018年4月25日

廠商會永遠名譽會長、金寶集團創辦人李秀恒,三十多年間不斷因時制宜,由純粹鐘錶加工的山寨廠,轉型至集工業、物業、古董投資於一身的百億綜合企業。香港的經濟支柱不再是製造業,李秀恒也不再是「廠佬」,然而港府政策卻未能與時並進。今日土地資源匱乏,約1400幢工廈所佔的二千公頃熟地,卻未能地盡其用。李秀恒強調,延用多年的工廈活化政策費時失事,不如釜底抽薪鼓勵拆卸重建。

撰文:鄧傳鏘 本刊總編輯、張婷婷 本刊特約記者

1954年出生的李秀恒見證了香港經濟的轉變,在那個普遍不富裕的年代,求學時已要做童工幫補家計。畢業後在鐘錶公司工作,八十年代自立門戶創立金寶集團從事鐘錶零件生意,改革開放後更進軍內地設廠。

二十年前,李秀恒已洞燭先機,意識到製造業愈來愈難做,開始分散投資在古董和物業之上。集團在2002年和03 年,沙士前後香港地產最低潮時,先後以低價購入黃竹坑和油塘全幢工廈,十多年來搜羅大量瓷器、明清家具精 品,李秀恒近年已由「鐘錶大王」 轉型成「活化先鋒」,晉身古董收藏名家之列。

三大業務:鐘錶、地產、藝術

李秀恒透露,現時金寶集團三大主要業務中,鐘錶為本業,營業額每年十多億元;物業、股票投資,已擁資產逾百億元;古董、藝術品的投資,共約有20多億元。

他分析,三種業務代表不同的資金運作方式,鐘錶貿易需要現金流;物業是中線投資,有穩定租金回報;藝術品的流動性最低,但長遠可不斷升值。

被問到為何敢於在沙士期間投資工廈?李秀恒解釋,首先香港是一個好的營商之地,從事任何行業都需要土地,工廈是很大的土地供應來源。其次,本身做工業出身,瞭解工業區的環境和運作。第三,雖然工業北移,但仍有很多配套要在香港做,如研發、陳列室和產品推介等,自己一早已想到利用工廈營運具特色的大型批發特賣市場,如時裝城、家品設計城等。

工廈升值30倍

前瞻性的眼光,令他把握到好時機購入工廈。當年還未有港鐵港島南線計劃,黃竹坑偉晉中心一、二期樓面面積18萬呎,呎價僅三百元,全幢只需五千多萬元。其後政府提出港鐵南線計劃,呎價升至千元;如今估計已升值30倍,總 值近20億元。

2003年,李秀恒再購入油塘榮山工業大廈,樓面面積55萬呎,並已完成補地價。現時偉晉已獲批活化為酒店加寫字樓項目,而榮山亦獲批活化為酒店加商場項目。連同2010年購入樓面面積30萬呎的葵涌萬通製衣中心(現活化成KC100),估計手上工廈物業已升值約百億元。

港府2010年4月實施活化工廈政策,容許樓齡15年以上的工廈業主可免補地價將整幢工廈改裝活化,用於工業以外用途,如寫字樓、服務式住宅、藝術工作室等,計劃於2016年3月告終,共接獲248宗整幢工廈重建或改裝申請,已批出的約150宗。

當年力推計劃的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成為特首後,2017年10月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考慮重啟計劃,預計今年中完成檢討,當中包括提供誘因鼓勵業主重建或改裝大廈,並探討如何在計劃下為個別具發展潛力的產業,例如 文化、藝術及創意產業,以及社區設施提供合法又安全的運作空間。此外,在顧及消防及樓宇安全的前提下,政府亦會繼續研究如何利便部分工廈改裝較低樓層作非工業用途,並檢討土地契約下「工業」及 「倉庫」的定義。

李秀恒作為活化工廈過來人,批評政府對工業的定義仍停留在六、七十代,無視社會轉變,很多當年的工業區已成為市區核心地段;而隨着經濟轉型,工業亦由從前的生產主導,變成負責設計、物料管理、市場推廣等支援性質。

 

——節錄自四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