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好在有香港
2018年5月12日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對中國經濟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香港對岸的深圳已發展成繁華都市。(網上圖片)
改革開放以來,香港對中國經濟起到了巨大的帶動作用。香港對岸的深圳已發展成繁華都市。(網上圖片)

現在有大批內地紅二代、富二代寄居香港,享受着港式的生活環境。他們捨內地大城市而選擇定居香港,說明了一個事實:改革開放四十年之後,香港仍然是內地「追求」的目標。

撰文:莊梓  時事評論員

今年是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周年,適逢中共召開了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社會主義,人大政協兩會也在今年3月換屆,由習近平欽點的人選進駐各個黨政軍要職。積累了40 年改革開放的成果,習近平正把中國引向一個新階段;在國內,就是要實現「中國夢」;在國際,就要確立中國在區域和全球的領導角色。

習近平在4月10日借出席「博鰲亞洲論壇2018 年會」開幕式的機會,發表了一篇題為〈開放共創繁榮、創新引領未來〉的演講,向全世界宣布中國將會擴大開放,包括大幅度開放市場,尤其金融業的銀行、證券、保險等過去相對封閉的領域;此外是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鼓勵競爭、反對壟斷,並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出口。習近平並沒有在演講中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但一系列進一步開放的具體措施,顯示了開放只會繼續向前,開放的範圍和措施會更加徹底。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不是單單為了重溫歷史,而是要總結經驗,不忘初心,了解這四十年的成績因何而來?為何成功?認清歷史,才能在未來的發展走得更遠、更穩。

搞改革開放,即使下定決心,也不一定會成功,前蘇聯就是一個好例子,蘇共的命運,是真正的亡黨亡國,一個曾經是領導全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國家、孫中山和毛澤東皆視之為「師」的革命先驅,竟然會在一夜之間崩解!蘇共
後期,何嘗不是努力學習外國先進經驗,希望革除多年積弊,打破僵化的制度,但最後都無功而還,難逃滅亡的命運!

鄧小平曾說「如果沒有香港,起碼我們信息就不靈通」。圖為豎在深圳的宣傳板,紀念鄧小平南巡推動中  國經濟改革。 (網上圖片)
鄧小平曾說「如果沒有香港,起碼我們信息就不靈通」。圖為豎在深圳的宣傳板,紀念鄧小平南巡推動中 國經濟改革。 (網上圖片)

香港為內地提供窗口

老師(蘇共)失敗,為何學生(中共)可以成功?內地理論界就此有過無數討論,發表了大量文章,然而我認為,中共的改革開放有成,最關鍵原因是有香港這個歷史遺留下來的窗口,為內地提供資金、人才、管理,甚至現代的觀念、制度和價值觀;當中共鎖國27年之後,香港提供了一個現成可以重新「接駁」上現代社會的樞紐,而香港本身是一個華人社會,中西文明交滙的經驗在同根同文的環境下可從香港無障礙地傳到內地,省卻了大陸學習、摸索、探討的時間,避開了誤打誤撞的風險,省回了大筆「學費」,這樣一個即時可用、提供無限量支持的地方,令中國大陸經歷了文革十年後奄奄一息,但仍然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可迅速起步。要人有人、要錢有錢,香港之於大陸改革開放的功勞,實在難以估量。

相反,蘇聯就因為沒有香港這樣一個「窗口」,沒有現成經驗可資借鑑,盲打亂撞,戈爾巴喬夫借用震盪療法,顯然就是斷錯症、食錯藥,加速了蘇共的衰亡。儘管大陸有不少評論員或高官在近年或明或暗地「唱衰」香港,但如果他們願意虛心地重溫四十年前的一段歷史,就會明白香港對大陸改革開放能夠成功何其重要;四十年過去,未來的改革開放,香港的重要性也一樣發揮着無可取代的作用。

胡錦濤在紀念改革開放30 周年時發表的講話,就曾經說過:「在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中,廣大香港同胞、澳門同胞發揮了重要作用,做出了突出貢獻。」這番話絕非泛泛之言,解放初期,毛澤東等第一代領導人就提出了對香港「長期打算,充分利用」的方針,為新中國留下了一個與外部世界交往的重要通道。

中共在確立改革開放的總體戰略過程中,都充分考慮了香港因素,為十一屆三中全會做準備的中央工作會議......

——節錄自五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