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經濟爭霸戰 還看機械人時代
2018年5月24日

由於技術水平較為落後,中國機械人出口數量很少,貿易戰影響很有限。但是對中國企業收購美國機械人企業或技術合作,將受到嚴重影響。(路透圖片)
由於技術水平較為落後,中國機械人出口數量很少,貿易戰影響很有限。但是對中國企業收購美國機械人企業或技術合作,將受到嚴重影響。(路透圖片)

撰文:肯尼斯.羅格夫(Kenneth Rogoff)
IMF前首席經濟學家,現哈佛大學經濟學和公共政策教授

中國和美國正在進行最新一輪貿易糾葛,大部分經濟學家理所當然地認為,從長期看中國將實現全球經濟支配,不管現在的情況怎樣。畢竟,中國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在經歷了幾個世紀的技術停滯後痛下決心要實現趕超,因此,中國決定性地接過經濟霸權的大王旗是不可避免的嗎?

我沒有那麼確定,許多經濟學家,包括很多將中國龐大的勞動力視為決定性優勢的經濟學家,同時也擔心機械人和人工智能最終將接管大部分崗位,而大部分人將把時間用在休閒活動上。

到底會怎樣?100年後誰會接管?中國工人還是機械人?如果機械人和人工智能成為下個世紀生產的主要推動力,也許有太多人口需要照顧──特別是同時還需要通過限制互聯網和訊息渠道來實現控制──對中國更多地是一個阻礙因素。中國人口的迅速老齡化則加劇了這一挑戰。

隨着機械人和人工智能重要性的日漸增加遏制了中國的製造優勢,在技術方面實現領先就變得更加重要。在這方面,當前的趨勢是權力和控制日益向中央政府而非私人部門集中,這有可能在全球經濟進入更高發展階段時對中國起到妨礙作用。

中國也許永遠無法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經濟霸權,這一可能性是技術和不平等問題的另一面。西方人人擔心工作的未來,但從很多方面看,這對於中國而非美國發展模式來說問題更大。美國需要竭盡全力解決如何在內部進行收入再分配的問題,特別是在新概念和新技術所有權高度集中的情況下。但對中國來說,還有一個如何在機械時代保持其出口超級大國地位的問題。

美國有潛力擴大製造業基礎規模

誠然,美國總統特朗普的誇誇其談和虛張聲勢幾乎不可能讓製造業崗位大量回流美國。但美國有潛力擴大其製造業基礎規模──用產出而不是就業崗位衡量。畢竟,今天的高科技車間只需要很少的工人就能生產出更多的東西。機械人和人工智能不但出現在製造業和無人駕駛汽車中。機械醫生、機械財務顧問、機械律師都只是機械顛覆服務業崗位的冰山一角。

平心而論,中國的崛起絕不是海市蜃樓,其巨大的成功也並非只是基於人口規模。印度人口與中國相近(均為13 億左右),但至少現在還遠遠落後於中國。中國領導層讓數億人擺脫貧困、進入中產階級,巨大的功勞不容抹殺。

但中國的高速增長主要是技術趕超和投資的推動。而儘管相較蘇聯中國表現出遠遠更強的本土創新能力:中國公司已經在下一代5G 移動網絡上成為領導者,其網絡戰能力也完全與美國旗鼓相當,但接近前沿與定義前沿完全是兩回事。中國的收益仍主要來自採納西方的技術,在一些情形中,還需要挪用知識產權。特朗普絕非第一位抱怨中國濫用知識產權的美國總統,他的抱怨也是正確的(儘管發動貿易戰絕非解決方案)。

在二十一世紀的經濟中,其他因素(包括法治和獲得能源、適耕土地和清潔水的便利性)也有可能變得愈來愈重要。中國正在走自己的路,仍有待證明集中化的制度能夠比任何人所想像的更快更深地推動發展,遠不止於成為一個增長的中等收入國家。但中國的全球主導地位絕不像許多專家所認為的那樣已是板上釘釘。

誠然,美國也面臨着巨大的挑戰。比如,它必須設法在保持有活力的技術增長的同時,阻止財富和權力的過度集中。但成為霸權並不要求一定得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否則英國也永遠無法統治世界大部分長達一個多世紀之久。美國失數字未來之鹿,中國固可逐之,但它無法僅僅因為人口更多而成為全球主宰者。相反,即將到來的機械時代可能將是霸權之爭的局面改變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