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科技股! 盤點四大陷阱
2018年5月31日

全世界股市這幾年獨領風騷的都是科技股,被譏為欠缺新經濟代表的港股,最近不惜修例準備吸納這批被稱為「獨角獸」的科技新貴。正當市場引頸以待時,卻可能誤墮科技陷阱,一來它們的估值已高,二來科技轉變快,這些新貴可能很快變成舊經濟了。

撰文:本刊編輯部

打造「中國芯」

今年,格力不分紅了!這間出名做冷氣機的內地家電品牌,過去11年幾乎年年都分紅,今年是業績不好嗎?非也!原因是董事長董明珠宣布,公司要留錢做芯片。

自從中興被爆遭美國封殺後,多間內地企業進入備戰狀態,紛紛說要自行研發芯片。
國人如夢初醒,驚覺國家在最底層的核心技術上,原來落後競爭對手逾十年之多,遂掀起了一場21世紀的「大躍進」。格力以外,科技龍頭阿里巴巴都有所行動,過去4年已經投資了5間半導體工廠,最新一間是4月收購的芯片設計公司「杭州中天微系統」。

「民粹。」中環資產行政總裁譚新強如斯形容過去一個多月來,股民對半導體行業趨之若鶩,「如果買華虹、中芯國際或京東方、兆易創新等,你可以當作短炒,但長遠未必具投資價值,因為此乃舉國行為,為滿足國家任務」。
這位熟悉半導體的投資高手不諱言,很多內地股民都已經「中招」,「大家都說為了國家安全要全方位領先,但堅持十項全能是不切實際的!」

譚新強曾經在AT&T的貝爾實驗室(BellLabs)負責系統開發與集成,很明白自行開發芯片是個「燒錢」行為,小股東很大機會「未見其利,先受其害」,格力就是一個例子,「連花紅都不派,拿去搞芯片,股東當然憤怒!」
眼見民粹愈趨亢奮,連家電品牌都大搞集成電路,譚新強不禁吐出一句「關你(格力)什麼事呢?智能電飯煲跟別人買粒芯片就好了!」這位管理過億美元資產的航手向記者透露,旗下基金已經慎投科技股。

PE高、值博低

過去十年,科技股乃環球股市上升動力,近年市場不禁憶起千禧年科網泡沫前夕,擔心2.0版即將重演。當年,全球盲目追捧「.com」概念,那時的估值往往只看「瀏覽量」,可是絕大部分根本沒有盈利;今時今日,全球股市大升,而今次科網公司則是有盈利為基礎。

「騰訊盈利就仍然上升,而且PE都是偏高」,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如是說,但他不忘補充:「遊戲可能有實質利潤,但目前很多科技股,都並非實質利潤,相當多是靠補貼。」他以共享汽車為例,內地滴滴打的就是先大灑金錢,用銀彈燃燒競爭者後,再做大個餅,「但這種模式不可持續,Uber就是另一個例子,大部分都失敗收場」。

證監會前主席梁定邦曾經評論,現時的獨角獸高科技公司,將來有可能會變成老鼠。現實是無論中國抑或美國,眼下科技股大概分為兩種:無盈利及有盈利。

前者主要靠憧憬及熱錢支撑,著名例子包括Netflix及Tesla;後者則往往是少數行業壟斷者,例子莫過於被批為「無夢想」的騰訊,但市盈率就相當高。

市盈率高意味着貴,所以譚新強劈頭便反問:「為什麼還要揀科技股呢?根本沒有一隻平,尤其是中國,連騰訊都不便宜。」儘管過去一段日子,科技股股價高歌猛進,但這位資深基金經理提醒「投資是向前看,而不是往後望」。今日,連他這麼熟悉行情者都大喊一句「小心科技股」,皆因市場環境愈趨複雜,而行業轉變向來迅速,讓這隻「金蛋」愈來愈伏味濃:

陷阱一:身負國家任務

「成也國家、敗也國家」完美體現在內地科企身上,譚新強直言「全部都有國家任務在身」,半導體就是近期顯例。他以中芯國際為例,指出原本28納米可能已經很賺錢,但現在要提升技術水平,就要將盈利投放至科研及資本開支,除非增發、再批股,或其他集資行動,否則難以從基本面賺錢,要回報股東、派息起碼要5年後,甚至10年後。

底層技術尚且如此,大如BAT等平台公司亦難幸免,莊太量便指出強如「股王」騰訊,「最大風險並非源自科技,而是國家政策、政治風險」。記憶猶新莫過於年初萬達陷入財困要「壯士斷臂」,騰訊遂率領蘇寧、京東及融創,以418億港元收購14%萬達商業。

——節錄自六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