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大躍進」 「中國製造2025」Backfire
2018年6月8日

「大躍進」正重臨中國!說的是「中國製造2025」,這個中國以十年為目標,超越德國,成為「製造強國」的政策。如果將此政策進行到底,恐怕對內有損民生經濟,對外惹來歐美敵對。貿易戰,還未結束!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中興事件發生後,大家驚覺中國有「無芯之痛」:原來高端芯片技術全都掌握在美國公司高通手中。

震驚之後,中國開始出現一股「全民製芯」的狂熱:公司紛紛宣稱要轉型做芯片、官媒發出「不惜一切代價發展晶片產業」的口號、愛國主義者力捧芯片概念股⋯⋯。

以上的情景,是否似曾相識?正是1958年「大躍進」中的「全國大煉鋼」!當年毛澤東稱,要以「1天等於20年」的速度,在15年內「超英趕美」。如此脫離現實的目標,最終導致國家資源嚴重浪費、「浮誇風」四起、全國大饑荒。

十年追二百年

時隔一個甲子年,「大躍進」以「中國製造2025」借屍還魂!

國務院於2015年推出這個計劃,目標是在2025年變成「創造強國」,在10大高端科技產業做到70%自給自足,趕上日本與德國〔見表〕。芯片開發,正是此計劃的其中一個重點領域。要在距今短短八年之內,追上德國200年的成就,無疑是一個野心勃勃的計劃。

不過,這個「大躍進」2.0未實行,就先樹敵,令到美國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以及制裁中興。

美國「301報告」指出,中國一直以市場強迫美國企業轉移技術,又竊取美企知識產權。現在「中國製造2025」不但具體列明了中國產業升級的具體目標,更確立了「政府介入」作為民企得到技術的方法,進一步威脅美國的地位。現時,美國在全球高端製造業市場佔有29%,中國是27%。特朗普和多位美國官員均指出,絕不能接受中國在高新技術反超前。

在5月的中美貿易談判中,中國承諾會增購大量美國貨品,以平息這場爭端。然而,「中國製造2025」始終是美國心中的一根刺,若然中國政府不低調處理這個計劃,美國隨時會再次發難。

科技戰是陷阱

習近平早前宣稱,核心技術是「國之重器」,發展刻不容緩。但是有專家指,中國的當務之急,並非科技,而是去槓桿。

港大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指出,中國過去的高速經濟增長均靠債務推動,導致目前負債太高,而且以短債為主,「爆煲」風險很大。根據國際結算銀行(BankofInternationalSettlement)的數據,中國信貸擴張差額(credittoGDPgap)一直擴大,從2012年3月的8.5,飆升至2016年8月的歷史高位28.8。中國政府近年意識到箇中風險,積極去槓桿。

若按照「中國製造2025」所訂,中國要在10個高端科技產業做到70%自給自足,當中的投資必定是天文數字,而且投資高科技周期長、風險高,與去槓桿的目標背道而馳。

以芯片行業為例,中央其實早於九十年代已經重點扶持,到了2014年又成立了一個規模達4000億人民幣的基金,入股國內大大小小的芯片公司。其中,國內最先進的半導體公司清華紫光,因得到政府支持而展開了一連串的收購。但2017年,它的營業額仍只有高通的一成,技術落後兩代。

中國政府指,今後十年,將加碼1500億美元到該基金,搶佔芯片設計和製造的領先地位。但要知道,芯片行業的投資成本極高,幾千億只是高通一年的預算而已,而且芯片行業基本上是「贏者通吃」,後來者完全沒有市場競爭力。

因此,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早前表示:「『不惜一切代價發展晶片產業』是危險的」。

特朗普制裁中興,激起中國芯片狂熱,這很可能是一個陷阱。想當年美國就是以航天軍事競賽,使前蘇聯國庫空虛。

除了造成資源錯配,「中國製造2025」的另一個隱憂是,會重演當年「放衞星」的現象。地方政府明知道政策目標不切實際,但是為了取悅中央,競爭資源,會虛報誇大、貪污殘民。最後受害的,就是人民和股民。

——節錄自六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