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係香港人 唔係大灣區人
2018年6月8日

按北京的構想,大灣區計劃是要把港澳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之內,共同發展,從而產生「命運共同體」的效果,令港澳逐步回歸母體,不再成為「西方世界」的一員。要達成這個目標,前提是人心回歸,港澳「真心誠意」成為中國大家庭的一員,這將是一個漫長過程。

撰文:莊梓 時事評論員

5月上旬,粵港澳大灣區規劃仍未公布,但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已急不及待,在接受報章訪問時表示:「將來我們不是香港人,是大灣區人。」蔡冠深是親北京商人、全國政協常委,在政治上向來低調,形象也比較中性,以他的立場和背景,支持大灣區倡議是「義不容辭」之舉,然而就這樣兩句話,卻引來一場政治風波。

《蘋果日報》的「蘋論」在5月9日以「港人變『大灣區人』的噩夢」為題,指蔡冠深「為了討好北大人而罔顧香港根本利益,是活脫脫出賣香港的茅賊」;翌日前特首、全國政協副主席梁振英立即還擊,指「蘋論」斷章取義,又稱「大灣區人作為一個概念有什麼問題?⋯⋯香港人拿一張回鄉證,自己選擇把生活圈擴展到大灣區其他城市,有什麼問題?怎樣出賣香港了?」接着梁振英還「食住上」,指「蘋論」是「把香港人在感情和生活上和大灣區切割,和整個內地切割,在青年人當中散播『獨港』的思想。」

散播「獨港」思想,形同分裂國家,罪名很大,但以這種政治指控回應「不是香港人、是大灣區人」之說,不但難以服眾,只會令香港人更加反感!

大灣區是什麼一回事?按北京的構想,內地9個城市加上港澳形成的一個灣區地帶,將會在未來成為一個高速增長的經濟帶,一個具備高端產業、高質生活的現代化經濟區,屬於經濟合作的概念,發展模式將一如三藩市灣區、東京灣區,由幾個城市互相配合、形成一個經濟區域﹝見表、圖﹞。

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是習近平主政之下兩大發展思路,任何內地官員和港澳愛國愛港陣營談及未來規劃,必定離不開這兩大主題──縱使很多人都說不出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到底有什麼具體項目可做?香港可以發揮什麼作用?這些問題其實都沒有答案,一切都是摸着石頭過河,然而為了政治正確、與習近平為首的黨中央保持一致,言必及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是不會錯到哪裏去的!

經濟合作≠身份轉變

但是,支持歸支持,要說「我們不是香港人,是大灣區人」,是把議題變了調、換了腔,把一個經濟合作的概念轉換成港人身份的轉變,這中間牽涉的問題立即完全變質,也刺中了很多港人最敏感的神經。我並非《蘋果日報》的讀者,但我相信,不少人對蔡冠深的「大灣區人」說法也會覺得反感,且難以接受。

粵港澳三地經濟往還其來有自,二戰期間很多港人因走難或逃避日治,都會「返鄉下」暫住,不少家庭都有親戚朋友散居粵港澳三地。1949年之後,大陸雖然閉關,但港澳仍然是窗口,為大陸進行着有限度的對外貿易和「涉外交往」。1978年改革開放啟動,港澳發揮了更加重要的作用,尤其香港,對推動國家走向現代化居功至偉(參考上期《月刊》拙文)。由於地域上是「近鄰」、經濟交往頻繁,粵港澳之間協調配合共謀發展,是很自然的事,即使沒有「大灣區」倡議,三地加強合作也是必由之路。

但是,這種合作最基本的範疇仍然是經濟和民生,粵港澳三地各自有不同歷史和體制,未來的「大灣區」因此不會是一個新建成的「區」或城市,在區內生活的還是廣州人、中山人、香港人⋯⋯,而不會是「大灣區人」。

梁振英的說法更沒有說服力(難怪香港人都不喜歡他),香港人拿一張回鄉證返內地,可能是工作或其他需要,但完全不表示他們願意放棄香港人身份,或自願「變身」為「大灣區人」;身份轉變,並不是簡單的改變稱呼,而是代表着一種認同感和歸屬感,即使支持大灣區的概念,也絕不等於願意成為「大灣區人」。蔡冠深和梁振英等「愛國愛港」陣營既得利益者為了向北京超額交心、無限輸誠,要把香港人變成大灣區人,只會令香港人對他們更反感,對來自中央的這些規劃形成更大的戒心!

粵港澳大灣區是在2016年3月在十三五規劃「港澳專章」中首次提出,李克強總理把它寫入2017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到2017年6月國家主席習近平來港參加慶祝香港回歸20年,親自見證簽署《深化粵港澳合作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然而,過了差不多近二年,大灣區仍然處在「框架協議」階段,具體規劃遲遲都未出台,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節錄自六月份《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