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開放 香港搶先機 —— 揭港人淘金實錄
2018年7月15日

一場競賽,就快在北韓開跑!不是「馬拉松」,而是開發處女地的商戰。兩代香港人,分享不同年代到平壤做生意的甜酸苦辣,剖析香港在這場大戰中的優勢。由於擁有傳統的聯繫,香港人是有機會跑出的。

撰文:黃愛琴 本刊記者

「香港,我知道!我看過《葉問》!」最近到過平壤旅行的香港人,大概對這句話不陌生。北韓人原來很喜歡香港電影,除了李小龍和成龍,他們最近還愛上了甄子丹,《葉問》全套三集通通「煲過」。

利潤可觀

除了文化交流,香港和北韓之間,其實一直有貿易往來。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永遠名譽會長施榮懷,早於80年代,就已經到平壤做生意。當年二十五、六歲的他,在中國經商,後來得到遼寧省政府的邀請,一同進軍北韓做外貿。

「她(北韓)什麼都買,電視機又買,原子筆又買,還有收音機什麼的⋯⋯很多輕工品都要買。」那時的北韓,就如同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物資極度匱乏,需要大量進口,因此造就無限商機。

施榮懷最主要是賣紡織品。「北韓的中上游輕工業是零,成衣是有的,但是去到織布就沒有,於是我做紡織為主。」雖然說當時北韓人很窮,但是這生意卻有非常高的利潤──雙位數的毛利。原因很簡單,多窮也要穿衣服,衣食住行是基本需要。再加上,有膽識和人脈進入當地的同類公司,只有兩三間。歐美公司則絕跡,因為路途太遙遠,成本太高。

辛苦錢唔易賺

他說,要賺北韓錢,很不容易。首先要放數120天,每次幾百萬美金。最膽戰心驚的一次,是客人拖了半年才付錢。當地沒有銀行,因此交易只能以現金交收,要一張張銀紙慢慢數。他試過帶價值150萬美金的日圓搭飛機,飛機還要是蘇聯製的。原始到一個地步,「連合同都是自己做,帶幾張過底紙去,然後手寫合同。」

中間還要鬥耐性。他每次到平壤談生意,第一個星期總是被帶去遊山玩水,什麼金日成故居、主體思想塔、萬景台等,次次如是。「去了七天,一單生意都沒有做成。」知道他們急了,北韓公司才跟他們談,「開天索價,落地還錢」,不過最終還是談得成的。

問施榮懷為何如此英勇?他說:「無辦法,當時年輕,又有錢搵,肯定要闖一下的了。做下去又覺得不錯,賺到不少錢。當時太古城幾百蚊一呎,你做一個contract真的可以買到幾層。」五年後,遼寧的合夥伴出現人事調動,他就再無做北韓生意了。

朝港商貿基礎穩

有商機的地方,就少不了香港人的蹤影。九十年代至今,香港商人陸續到北韓投資,有賭業、礦業、物流等,有見得光的,也有灰色的。

2012年,香港更成為北韓的第二大貿易夥伴,進出口貿易總額為1.1億美元,比2009年上升1倍。有分析指出,這是受到中朝宣布成立「兩島經濟區」的帶動。另一說法是,中國為了規避國際要求制裁北韓的壓力,借香港低調接濟這個「窮老弟」。

可以肯定的是,北韓一直想在境內打造一個「香港」。2002年,新義州就成立了一個一百三十平方公里的經濟特區,以香港的「特別行政區」作為藍本,有自己的《基本法》,更免簽證招攬香港的專才。後來此計劃因行政長官楊斌被捕而流產。到了2011年,新義州又建立了一個經濟特區,除了免稅外,還有一系列吸引外資的措施,類似香港。北韓推崇香港不無道理,不少人都相信,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成功,就是因為有香港這個資本主義的衞星城市。

金融服務可分杯羹

韓國人民族意識很強,北韓經濟一旦開放,近水樓台率先受惠的會是兄弟之邦的南韓,一直以來南韓商界對投資北韓的興趣也最大。其次是近鄰中國,目前中朝貿易佔其外貿總額的九成。

作為中國特區,北韓人對香港的戒心較低。香港最大優勢產業是金融服務,就如同「一帶一路」需要香港提供金融基建和風險管理,將來北韓國門大開,香港可以憑着豐富的金融服務經驗分一杯羹。

傳統上,朝港兩地頻繁的交往,也有利港商投資這塊處女地。

——節錄自七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