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用《孫子兵法》 破「中國製造2025」
2018年8月1日

「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可能是特朗普這位「狂人」總統的寫照。不過半個月,這位美國總統已揚言「準備好」向全數逾5000億美元中國商品徵稅。這場堪稱史詩級的貿易戰,醉翁之意不在「貿易」,而在「科技」。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的301調查報告長達215頁,不是談逆差,而是劍指「中國製造2025」。

中國邁向「製造強國」過程中得罪原有強國,換來美國以「科技戰」作緊箍咒。 (美聯社圖片)
中國邁向「製造強國」過程中得罪原有強國,換來美國以「科技戰」作緊箍咒。 (美聯社圖片)

撰文:李潤茵 本刊記者

製造強國夢

「中國製造2025」這項「低調國策」原本不為港人熟悉,直至美國高調批評,始傳出官方要求淡化,甚至勒令媒體不准報道。「我沒有聽到!我還在講。」被外界稱為國師的世界銀行前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師、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所所長林毅夫,在香港接受本刊訪問時為政策解畫,「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當然必須在技術創新產業生存,這是每個國家的發展權(legitimate right)」。

林毅夫力斥美國有霸權思想,從未聞不准談「中國製造2025」。 (何澤攝)
林毅夫力斥美國有霸權思想,從未聞不准談「中國製造2025」。 (何澤攝)

究竟「中國製造2025」內藏什麼乾坤足以挑起「戰爭」?其實那是一份早於2015年已經頒布的行動綱領,目標在十年內由「製造大國」變「製造強國」,當中十個領域作重點發展項目﹝表一﹞。過去3年「2025」概念在國內進行得如火如荼,除官媒不時吹捧外,地方政府更各出奇謀,爭取做示範城市。

近年,中國科研支出真正做到「超歐趕美」,排名全球第二;科研人員更是全球第一,人數達535萬。美國發動貿易戰是衝着高科技而來,早前財長努欽與中國副總理劉鶴,就集中討論《301調查報告》。

301是指美國《1974年貿易法》第301條,過去都有動用過,八十年代就針對日本半導體,當年該國瀰漫「買下美國」的氣氛。結果經過5年調查,雙方簽訂「結構性貿易障礙協議」,日本開放部分市場。今次再出動「301調查」,指向非常清晰,美方最擔心的並非貿易逆差,而是中方在技術轉移及工業政策上,如何挑戰美國根本優勢。

高科技戰爭

儘管林毅夫為中國呼冤:「最樂觀是中國變高收入國家,那麼按目前標準,人均GDP要達到1.3萬至1.4萬美元,美國現在是6萬美元,那代表什麼?就是中國產業水平還是比美國低啊!」然而,只要歸納《301報告》及主要聲音,就可得出美國最怕是什麼,美國不僅熟知中國產業戰略,例如「十三五規劃」;對中國對外投資主體,包括中投、「一帶一路」及國際產能合作等更是瞭如指掌:

一、忌憚中國收購科企:當地智庫長期監察中國對美投資,特別提到不再是綠地投資(Greenfield Investment,又稱創建投資),而是跨國併購﹝圖五﹞。兩者主要分別在於對東道國「有無貢獻」,前者會直接增加東道國生產力、產出和就業;後者則極具戰略意義,通過併購提升自身地位,而白宮最忌憚的收購,且有可能實現技術轉移的,正是「中國製造2025」的「十大領域」﹝圖六﹞

二、戒備紅色資本滲透:美方很清楚中國企業是響應國策「走出去」,更準確掌握到「出海四天王」自2016年被號召鳴金收兵後,由「國家隊」頂上﹝圖七﹞。私企與官方關係千絲萬縷觸動美國神經。2016年福建宏芯投資向德國晶片商Aixtron提出收購,交易原本已幾近完成,最後遭德國政府否決,不過真正「攔路虎」是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其顧慮是Aixtron擁有「氮化鎵」技術,可用作升級美軍雷射雷達,所以怕中國取得生產權﹝圖八﹞

從奧巴馬到特朗普,反映出打擊中國基本是民主共和兩黨的共識。深入研究上述收購案會更了解美國的恐懼。《紐約時報》便披露這不過是場「大龍鳳」, Aixtron因某中國客戶取消大量訂單而股價暴跌,但取消訂單客戶與福建宏芯投資,背後金主均指向同一方向──中國政府。這種聯繫並非違法,但「公私不分」的模糊界線不只美國關注,連歐盟都憂慮。

「星球大戰」2.0

實際上,類似「中國製造2025」的工業政策,在2008年金融海嘯後如雨後春筍,德國有「工業4.0」、日本有《製造業白皮書》,美國自己都有「再工業化」;近年中國進入「新常態」,產能過剩、自主創新力弱,很早已經強調要「產業升級」,力圖扭轉「大而不強」局面。林毅夫不無道理,「難道美國不讓就不發展嗎?」這位中方經濟智囊還建議美方,若認為國策有威脅不妨訴諸WTO。他批評美國「霸權思維」。

那麼,順着「霸主」思維來理解這場貿易戰。2001年科大教授丁學良在著作《中國模式:贊成與反對》一早已經指出,美國是應用「高科技戰爭」來延續霸主地位。那是美國汲取廿世紀後半對外用兵教訓後,所得出的一條更「划算」稱霸公式:花最多的錢(高科技戰爭)、死最少的兵,以減少國內選民反戰壓力,並向國外宣示絕無領土野心。

冷戰時期,列根正是拋出「星球大戰」這個圈套,結果蘇聯應戰,導致財政枯竭,美國則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姿態,拖垮當時世界「老二」。兩強爭霸取決於物力,更取決於智力。丁學良引述《孫子兵法》闡明: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評價「蕞爾小國或許缺乏智慧,龐然大國卻從不缺智慧,因為生物學規律不會讓一個巨量人口主要由弱智者組成」。

現時主流經濟學者均批評,特朗普發動貿易戰不智,但從博弈角度,他實際卻是高手。20年前,丁氏已經提出中國比蘇聯強的,僅「國際貿易活躍」一點,同時提醒「中國最主要科技輸出國(包括留生學培訓)是美國」。隨着美國把中國視為首要對手,槍口會愈瞄愈準,特朗普上場先是「秒殺」中興,繼而發動貿易戰,種種「撒手鐧」猶如請君入甕。

反觀中國,貿易戰開打以來,舉國盡是「以牙還牙、以血還血」,與官方吹捧的「中國夢」一脈相承,近日拿破崙的「中國睡獅論」更再度炒熱,在「欺人」中也「自欺」起來。民族主義沖昏頭腦容易目空一切,隨着戰況愈演愈烈,建制中人也開始反省,先有吉林大學教授李曉警告別輕言「美國衰落」;後有國家製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辛國斌明言「中國離製造強國還有幾十年差距」,該小組正是因應「中國製造2025」而成立的。

——節錄自8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