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雜誌廣告:洋貨領風騷
2018年8月9日

六十年代香港雜誌業務的蓬勃,最大因素是香港處於左、中、右派政治勢力較量的地方,也是政治上意識形態鬥爭最激烈的年代,當年作為把關「龍門」角色的港英政府,在國共鬥爭中,看似保持中立,實質是中間偏右。英國人的政治權術,巧妙地令各種政治文化背景的人物和組織,共存於香港。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陣營資助的媒體刊物,直接或間接帶動雜誌業務的興旺,也助長了香港出版業百花齊放。

撰文:林準祥

美國反共 推動香港雜誌

早於五十年代在全球76個國家已設有217個辦事處的「美國新聞處」,利用香港獨特的政治位置,資助香港的文化界於書籍和期刊的出版經費。除了官方刊物 《今日世界》半月刊外,亦支援《亞洲週刊》、《兒童樂園》、《中國學生周報》、《人人文學》和《祖國周刊》等主張推動「文化自由」觀念的期刊,以求達到「借美國對文化的寬容態度來展現美國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作為抗衡「共產主義在亞洲的擴張和反擊共產主義的宣傳」,其中的「香港美國新聞處聯合編輯計劃」,將非政府機構的出版社,如亞洲、友聯、人人和自由等,均納入其資助的範圍,它更出資辦印刷廠,由其承印高質量的書籍和期刊。

至於當年流行的「小小說」,如創辦於1961 年的「環球小說叢書」,每十天推出一種三十二開本的「環球文庫」流行小說,每冊只售四角,內容都有強烈的反共色彩。至於由環球出版社出版的艷情雜誌《西點》,其版面和插圖,更 直接翻譯不少源自美國的情色文化,在香港大受歡迎。此外,美國 政府在香港以高於當時本地媒體所能負擔的稿酬資助了不少有名的作家,如著名作家張愛玲曾為 陳紀瀅的小說《荻村傳》譯為英文,翻譯費高達一萬美元的天文數字。其中不少反共小說,如台灣的《現代文學》雜誌,「美國新聞處」購買大量此種雜誌,運至華僑聚居的南洋各地銷售,也是間接有計劃地推動香港的雜誌,經銷到東南亞各國的華埠地區。其中有親台灣的邵氏電影雜誌《南國電影》、右派背景的《四海》、《亞洲》等印刷精美的周刊,亦大量流入星馬泰等地

緊隨着香港電影王國的誕生,相關的各類型電影和娛樂雜誌刊物,亦一併流入東南亞各地,見證了香港六十年代雜誌的興旺,也曾是由美國政府背後主導,在香港「扶植並支持中國內外反中共力量,以抵制北京政權的控制」間接的成果。

國貨幾絕跡消閑廣告

至於1949年取得中國政權的共產黨,因為得不到富裕國外勢力的資助,加上共產主義初期在意識形態上強烈反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廣告業,故於五十年代已失去雜誌書刊在文化領域上推廣的優勢。直到1957年,為求打開外銷中國國貨和賺取外滙的渠道,首次於香港以英文特刊的方式,刊登國產貨品的廣告。也是中共開始注重香港的政治地位,在雜誌期刊出版業上,用作反右和反資本主義的宣傳基地。沿於五十年代,唯一由蘇聯新聞社資助出版的中文雜誌只有《新中華》,但內容並不吸引,也不是重要的刊物,在文化上影響有限。到了六十年代,著名的國產品牌如「青島啤酒」、「珠江橋牌」、「五豐行」等等的國貨廣告,亦大量出現於不同的雜誌和期刊,但是左派在香港高等文化界的出版事業上,仍處於下風。加上1967年的暴動,在文化和民生宣傳上,除了本着熱愛祖國的忠堅支持者外,左派的宣傳集中於吸納香港的勞動階層,故一般的娛樂和消閑雜誌,亦甚少出現國產貨品的廣告,反而在不少左派團體的會刊或商業年刊中,出現了大量的國產廣告。

至於日本貨在香港市場的滲透,是由駐香港的日本政府機構日本貿易振興社(JETRO)協助推動,經日本財閥配合,於香港市場大力推廣日本產品。其中的星辰錶、精工錶、三菱等巨型商社,更以重金於香港最暢銷的娛樂雜誌,長期承包封底或封面內頁顯眼位置的彩色廣告,也是日本財閥在香港拓展日本軟實力和作出生活文化滲透的舉動。至於日本在廣告業所展現的方式,自流入香港後,深入香港的廣告業界,其影響力一直存在到今天。在強烈的廣告攻勢和傾銷的手法下,香港的玩具業,於六十年代已被日本侵佔主要市場。至於日本的化妝品、電視機,收音機和手錶,也是當年時髦產品的代表。可見六十年代廣告業的領導地位,均是源自日本和歐美。港產、國貨或華資背景的廣告,在推廣、設計和質量上,均遜於外來的資本主義國家。

——節錄自八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