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屋上蓋層層疊 擴建空中樓閣
2018年9月3日

香港已高樓大廈林立,但美國建築系教授David Erdman卻認為高處未算高,教港人用「層層疊」的方式在公屋上蓋,擴建5至25層樓,大幅增加居住面積。

撰文:袁樂雯 本刊特約記者

「在現有房屋上加建樓層,不用多佔土地,就能增加房屋供應。」乍聽之下,David Erdman這個想法實在太瘋狂,「這是創新想法,而且必須由政府推動,大規模地推廣改建,才能大幅增加房屋數目」。他理直氣壯,自認並非紙上談兵。

越洋獻策

David Erdman現為美國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建築及城市設計研究學院教授。這位建築學人學術底子厚,與香港也甚具淵源。他於九十年代曾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執教,後來就在香港大學建築系任助理教授。

曾在香港生活7年,2016年回到家鄉紐約出任研究院院長。對於香港的熟悉及豐富的專業背景,足證增建樓層並非門外漢的天方夜譚,而是反覆推敲的倡議。

這位鬼佬入鄉隨俗,居港期間就深受社會影響,設計過不少本地建築,深明房屋是香港的「計時炸彈」。

2007年Erdman與同為建築師的拍檔Clover Lee(現為香港中文大學助理教授)成立建築設計公司「davidclovers」,在香港、北京、深圳及美國等地,重新設計房屋及展覽設計。建築雜誌Architectural Digest曾將「davidclovers」列入亞洲首100間最佳建築設計公司。

這位建築界猛人雖然已經回歸祖國,但仍然關心香港,密切留意鬧得熱烘烘的「土地大辯論」,向本刊分享構思,越洋為港獻策。

儘管已身處彼岸,這位香港異鄉人依舊不遺餘力,除積極聯絡房委會外,更建議政府先申請撥款,實行先導計劃加建部分公屋,再推廣至全港公屋。

舊樓新層

早在港大任教期間,Erdman已經跟學生討論港樓危機。「有學生在房委會工作,我們都認為房屋政策存在極大隱憂──長遠難以解決供不應求。」這燃起Erdman心中那團火,與學生商討在現存公屋上再加建樓層。

香港公屋政策始於半世紀前,當年中國政局動盪,大量難民走難來港,港府遂安排他們入住高樓。然而,當年居民數量僅為現在一半。時至今日,香港人口暴漲,Erdman及學生們為增加房屋供應,於是將這個反傳統設計交予房委會,冀引起官方關注。

他指出設計主要目標為1985年至2000年建成的十字型、Y型及和諧式公屋,在其之上加建5至15樓層,視乎個別樓宇結構而定,令其GFA(Gross Floor Area)大大提升。惟加建項目只適合在原本樓高達35層或以上的大廈,意味最多可加建至50層。

安全至上

Erdman解釋向上加蓋不怕損害現有設施,原因是原本已經較高的大廈,有一定的受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加建。另外,設計亦會在樓宇增建「蜘蛛網」的結構,即在大廈樓層伸延出多支承托支柱,並連接至地面(設計圖片的紅色部分),以增加整體承托力。

加建樓層猶如玩「層層疊」,看似危危乎,教人擔心安全問題。Erdman則表示設計僅為初步,日後若成事,也需要不同專業人士保持緊密合作,才能確保大廈結構安全。

至於加建期間,大廈「原居民」要暫時搬離嗎?「最好是不需要的,但因加建涉及加強地基,施工期間或會帶來噪音問題。」不過,Erdman說只要能夠控制噪音,工程期間不會構成居住問題。

他建議,可預早與居民協議,在施工的兩個月期間,限制「開工」及禁止發出噪音的時間。另外,所有的可組裝的配件應預先做好,才搬至大廈整合,以減少對居民的影響。

——節錄自九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