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爆雷潮:普惠金融的中國困境
2018年9月9日

近期,中國大陸各地的網上貸款平台P2P爆雷跑路(註:爆雷是內地網絡用語,意思與爆煲相似)的新聞充斥了各大傳媒的頭版。據統計,6月份P2P網貸行業出事的問題平台數量達到63家,而當前正常運營平台共1836家。但僅僅是7月的第一周,爆雷的P2P平台就達40家,涉及資金超1200億。

撰文:王幸平

今年開始的新一輪網上貸款平台爆雷似乎看不到任何先兆。要說原因,那就是在中美貿易戰交火,A股市場低迷、人民幣滙率重挫、金融去槓桿漸進等國內外多重因素的合擊下,這些外部因素通過平台的內因起了變化,相當部分違規操作的貸款中介機構撑不下去了。據網貸之家的數據顯示,全國停業及問題P2P平台的數量由5月的10家猛增至84家,這種互聯網貸款行業風險蔓延開來後,截止至7月15日,當月的問題平台已經突破了100家。這次爆雷P2P的很多都是相對知名度比較高、交易額很大的平台。

從事件的演變看,誘發網上貸款平台P2P爆雷的首要問題主要集中在提現困難,接着,恐慌的情緒蔓延開來,投資者紛紛前來詢問、提款,平台老闆乾脆對投資者避而不見、一走了之。

P2P平台是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的一種。普惠金融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是其重點服務對象。

近10年來,中國互聯網金融勃起速度遠超過歐美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普惠金融的滲透率非常低,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特別差。據統計,2017年底,中國國有企業的資產負債率為60.8%,總信貸餘額為100.1萬億元,佔社會融資總餘額的比例為58%,但是,佔用了大量金融資源的國有企業對GDP及就業的貢獻率僅佔37%左右。民營企業對GDP、就業的貢獻率分別達到51%和70%,而他們在社會融資中的佔比估計只有33%左右。國有企業的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只有5.26%,而民營企業的貸款加權平均利率達6.79%,而且常常貸不到款。

P2P為中小企融資難帶來曙光

P2P網上融資的平台的出現給中國中小企業解脫融資困境帶來了一線曙光,據統計,近十年來網上貸款平台P2P的發展呈現跳躍式增長,2009年的全國不過是15家網帶平台,到2016年已經上升至5500家,成交額也從13.7億元上升至25000億元。2017年P2P行業投資人數與借款人數分別約為以前1713萬人和2243萬人,單月成交量均在2000億元以上。由於收益率較高,P2P的交易規模呈現飛速發展的態勢。從2010年的200多億到2017年接近2.3萬億,僅用了五年時間。不僅僅是交易規模的增長,P2P貸款餘額也是水漲船高,截至2018年6月,P2P貸款餘額已經突破1.3萬億元。中國惠普金融早期是以信用合作社形式出現的。自上世紀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中國確立的多種形式所有制並存的有計劃的市場經濟的方針政策後,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深圳,中小企業大量浮現,與之相適應的、一組城市裏的小型金融機構:「信用合作社」──民間資金、民營資本參股、自行管理的草根金融機構亦相伴而生,這些信用合作社通過發放小微貸款,較好地解決了小微企業的融資難題。

金融機構做大做強體現長官意志

但在1987年12月,深圳的金融監管當局出面對原特區內6家農村信用社進行股份制改造的基礎上組建了全國第一家地方性的發展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實現了監管當局把鬆散的、微小的金融機構做大做強的願望,這種願望源於當地政府與金融監管當局要進行金融擴張的政績觀。

1995年8月3日,在原深圳市16家城市信用合作社的基礎上組建成立的地方性股份制商業銀行「深圳城市合作商業銀行」,註冊資本11億元。城市商業銀行的出現,再次體現了金融監管當局要將商業金融機構做大做強的長官意志和政績觀。

1995年9月7日,國務院發布《關於組建城市合作銀行的通知》,決定自1995年起在撤並城市信用社的基礎上,在35個大中城市分期分批組建由城市企業、居民、和地方財政投資入股的地方股份制性質的城市合作銀行。以後,組建範圍又擴大到35個大中城市以外的地級城市。到2007年底,中國已有城市商業銀行124家。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是某些後來者居上,較之深圳合作銀行更大更強,他們不僅跨區設網點,還有部分優質的「城市合作銀行」上了市,如現在A股掛牌的「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和「寧波銀行」。

中國各地的城市銀行變大變強後,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又冒出來了。這回,金融監管當局為應對這一反覆輪迴的「難題」,又開閘發放小型金融機構的牌照。於是,中國各地要又出來大批的小額貸款公司、小型的村鎮銀行、乃至今時今日亂象叢生的網上貸款平台P2P。這一次,監管當局的態度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再也不搞合併重組之類做大做強的政績觀了,而是撒手不管,任其自生自滅。囿於中國的金融改革缺乏頂層設計,當年鄧小平的一句「摸着石頭過河」的話語被某些人奉為「腳踩西瓜皮、走到哪,滑到哪」的行為準則。

很多金融的專家學者,將中小企業貸款稱為世界難題,這是不負責任的說法,無論是在發達國家的歐美,還是在貧困落後國家的孟加拉,甚至大陸周邊的香港澳門和台灣,都有成功破解的例子,只要社會風氣正,市場結構完善,行業競爭充分,中小企業與大企業一樣都能夠獲得貸款的需求。如今的中國社會,人們的觀念混亂,是非不分,信用淡漠,拿劉鶴副總理的那句著名的話反着念就是:做生意不要有本錢,借錢不要還,投資不要承擔風險,做壞事不必付出代價(其原話為「要建立良好的行為制約、心理引導和全覆蓋的監管機制,使全社會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借錢是要還的,投資是要承擔風險的,做壞事是要付出代價的」)。

——節錄自九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