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你快樂嗎?
2018年9月11日


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lutions Network, SDSN)的「2018全球快樂報告」,香港排名76位,與巴基斯坦與葡萄牙相若,遠落後台灣(26位)及新加坡(34位)〔圖一〕。而且趨勢仍在下降。本港的一項調查指出,受訪者過去一年的快樂指數為6.68分(10分滿分),其中管理層指數較低,年輕人又比年長者(45歲以上)更不快樂。香港人的快樂去了哪裏?

撰文:侯鈞翔 皮膚科專科醫生

主持:侯鈞翔(皮膚科專科醫生)
嘉賓:鄧兆華醫生 加州大學榮休教授,精神科專科
曾繁光醫生 精神科專科

港人為什麼不快樂

調查指出,香港人覺得如果可以改善人際關係、物質生活及居住環境,將會令自己更快樂。身心健康及穩定的工作職位都能免卻煩惱。究竟這些物質性的改善是否能真正的帶給人快樂?

鄧兆華:「快樂有各種定義。每個人說這名詞時表達的意思和他自己的了解未必和別人相同。快樂可以是代表快感,又可以代表滿意,或感到幸福。」

「許多人的快樂是有背景和時間依賴性的,如 『愉快和不尋常的高興感』(例如美食)。『滿意』是一種主觀的滿足感,將愉悅感和滿足感聯繫在一起;『幸福』是對當前所擁有和『需要』的認知(例如,生活在一個美好的時間和地點。);快樂是一種感受(mood state),它會受到境況、時間及環境等因素所影響。』」

曾繁光:「快樂是一種狀態,而這個狀態是短暫的,也受到其他因素如性格影響,樂觀的人與悲觀的人感受的快樂相比便很不同。」

快樂的定義很個人

鄧兆華:「快樂很受個人的意見和習慣看法所影響,很多時自己主觀認為如此快樂便是快樂,而其他人會因此而受到影響。許多人、媒體和雜誌使用這個名詞時有主觀性,誤導讀者。例如許多調查中用的『快樂』一詞,實際上是代表『幸福、滿足』,不能代表其他人對『快樂』的了解。所以一般這種調查科學性比較低。要分析香港人是否快樂,要首先搞清楚什麼是香港人,是香港出生的人嗎?居住了多少時間?中國人或外國人呢?社會階層怎樣分呢?有錢人和窮人的快樂要求便很不同。快樂的定義是很個人的。」

曾繁光:「如何量度快樂是很難的一件事。現時有至少130多種量度工具,反映不一,甚至互相矛盾。只能作為一個參考,沒有絕對代表快樂的意思。我們不一定要令自己快樂,因為快樂與痛苦是同時發生的;如愛侶之間的愛恨纏綿等。」

快樂的腦科學

快樂讓人充滿力量,傷心令人心痛四肢無力。情緒與身體的互動,千絲萬縷。近代的身心醫學,透過解剖、心理與生理的神經化學相應的現代研究,實現了多個突破。快樂,原來是可以很科學的。

鄧兆華︰「我們現在對於快樂的原理已有很清楚的認識。首先,我們大腦處理快樂大致分為分析、記憶貯藏及接收三部分。我們的記憶體即是海馬體,這裏貯存了從小到大關於什麼是快樂的記憶,而這些記憶會定義我們日後成長面對及接收的事情是否快樂。我們的分析系統會判斷這是否吻合及合理。快樂像其他身體元素一樣,有快樂的荷爾蒙:1)多巴胺能帶給人愉快和快感的體驗;2)血清素能帶給人權力、尊嚴和管理控制體驗;3)催產素能給予人親近和戀愛的幸福感覺;4)胺多芬能幫助人克服種種阻礙及痛苦經驗等。」〔圖二〕

曾繁光:「快樂是可以透過後天的培訓而形成的。一般而言,快樂五成是來自基因。」

鄧兆華:「有研究利用電路刺激前腦邊緣體,造成快樂感覺;毒品及酒精會干擾我們的接收器,令我們以為有快樂。快樂的反應和內部分析是因人而異的,有些人快樂的反應幅度可以很大,有些人很小。」

侯鈞翔:「有藥物能令人快樂下去嗎?」

鄧兆華:「情緒病藥物的正常使用是平衡身體的快樂荷爾蒙,其他藥物令人快樂猶如毒品。飲酒可以令人短暫失控(disinhibition),帶來快樂感。」

快樂的相對是擔心、無意義、孤獨及煩惱。但快樂本身是一個感受的狀態,而且很多時是一種個人選擇。愛和遊戲都能帶來正面感覺,而這最終會令人快樂。

不快樂影響身心

鄧兆華:「快樂及不快樂對身心的影響,大致分兩類,第一類是實質的,如不快樂對免疫系統的破壞,誘發多個器官的病患等。另一方面,也有一些較抽象的,如想像力、文藝及創作能力及生活習慣等。不快樂誘發的身心症會影響認知能力、身心和腦等,也會引致交感神經系統和免疫失調,出現痛症及發炎等;甚至因這些病患而出現惡性循環;有研究指與紅斑狼瘡、乳癌及生殖系統癌變有關。」

摧毀快樂的七宗罪

不如意事常八九。人生似乎快樂的事少,不快樂的事多。著名快樂書籍If You're So Smart, Why Aren't You Happy?的作者Raj Raghunathan探討很多被人遺忘的幸福及快樂,發現人類摧毀快樂的七宗罪:1)沒有真正追求快樂,而只是追求金錢、地位及名譽等;2)一味追求優越而不懂順其自然;3)盲目追求愛但又不懂釋放愛;4)控制事物的欲念太強但不懂控制自己;5)不懂相信別人;6)凡事理所當然而無法接受人生無常;7)埋沒直覺而過分依賴理性和分析。

曾繁光:「有個研究4000對孖生兒的快樂數據指,基因決定50%,環境如收入、婚姻狀況、信仰及教育程度等後天因素佔8%,還有自己的快樂基調,對重大事故如海嘯生還或中彩票的反應,每人也不一樣。」

鄧兆華:「人生好比駕駛一輛車在路上。你的父母給予你一輛什麼牌子或類別的車,這是遺傳;而你在路上顛簸不穩,就好比生命中的逆境;你的汽車避震器壞了,就像人生病了,有情緒病時,就要接受治療,把機器修好。另外,人的選擇也很重要,如你明知車的性能不是越野車,但你堅持要走一條顛簸的不合適的路,那就容易有問題了。」

——節錄自9月號《信報財經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