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研大躍進 論文「灌水」成風
2018年9月20日

6月14日出版的《自然》雜誌刊登了一篇有關中國科研學術不端的文章,文章的題目是「China introduces sweeping reforms against misconduct」,翻譯成中文就是「中國推進反擊學術不端的全面改革」。該文章的開篇語就是「China is getting tough on scientific misconduct.」,翻譯成中文就是「中國正着力對付學術不端」。這篇《自然》文章發表的起因是2018年5月30日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科研誠信建設的若干意見》。很顯然,之所以由中國的兩個最高權威機構聯合發布該文件,是因為中國內地的科研學術不端行為已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擇文:徐士杰

有趣的是,在發布該《意見》之前的兩天,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召開了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大會。習近平主席和李克強總理以及全數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出席,習和李均發表了講話。李克強更是在講話中一針見血地講到:「基礎研究屬於發明創造,行政規劃不出來,要尊重科學規律,不能總想抄捷徑。」

「行政規劃」和「總想抄捷徑」的確是中國內地長期以來進行所有管理和活動的兩個顯著特徵。所謂「行政規劃」就是一切活動都要由黨和政府先進行行政命令性的規劃和指導,然後由下屬單位按照「規劃」來執行。這樣的方式或許在超大型和大型建設項目上有其合理性乃至必要性,如中國內地的每五年為一期的建設計劃或規劃,體現出了「黨領導一切」的國家意志和至高無上的權威性。這樣的體制屬性在超大型的技術項目建設上如導彈、核武器、衞星、航天、大飛機、高鐵、航空母艦等展現出了令西方吃驚的速度和追趕力。而「總想抄捷徑」則體現在總想「多快好省」和「大躍進」式發展,以實現迅速「超英趕美」。其實,「行政規劃」也好,「總想抄捷徑」也罷,都是「急功近利」一體的兩面。然而進行科學研究,尤其是進行基礎科學和應用基礎科學研究最忌諱的就是「急功近利」。

學術論文數首超美國

過去的幾十年,中國人以中國人所特有的勤奮和「急功近利」式努力,使得中國大陸的GDP總量超過了英法德日等西方主要發達國家,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國家。在科學研究方面,中國這種「急功近利」式發展使得中國人所發表的學術論文總量已處於世界第二位,甚至有報道稱,根據總部在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愛思唯爾—斯科普斯數據庫(Elsevier-Scopus Database)的數據,2016年中國發表的學術論文有42.6萬份,而美國發表的有40.9萬份。也就是說,從論文數量來看,中國人所發表論文數量已超越了美國。以至於有外媒以聳人聽聞的標題「一個時代的結束」來突顯中國在發表的學術論文總數方面首次超過了美國。

中國人發表的學術論文年總數超越美國當然是一項值得國人引以為傲的數據。譬如,時任國家科技部部長強調,五年來,中國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升,主要創新指標進入世界前列。就在國人驕傲、美國人警覺和外國人艷羨的時候,美國對中國通訊業龍頭企業之一的ZTE中興公司採取了核心元器件禁運的「當頭一棒」,致使中興公司瞬間「休克」,也使得國人如夢方醒,原來中國在最核心的高科技──半導體技術領域還處於尷尬的「第三世界」,不但不如美國,就連日本、歐洲、南韓乃至台灣都不如。以至於人家一卡脖子,中國就瞬間癱瘓。何以如此的不堪一擊?

外國人負責「挖坑」中國人負責「灌水」

根本原因就在於中國的學術論文「很水」,大多是跟風的「paper work」。有著名學者更直言,有些文章,就是「垃圾」文章,純粹為「發文章而發文章」。該學者還坦言其中的原因:「導向如此之強,評價如此之立場鮮明,造成的負面影響非常大。」還有學者把這種中國科研人員發表文章數量多而原創性思想或成果很少的現象說成:外國人負責「挖坑」,中國人負責「灌水」。所謂「灌水」論文就是跟風而出但沒有什麼創新的論文。如此的「灌水」論文不但對學術發展沒有什麼實質上的貢獻,反倒是起了「負」作用,這就連往往有一定利用價值的「垃圾」都不如。有學者直言,行政化管理學術導致學術腐敗的後果。把學術成績的每一點都作為待遇的級別,很多人開始造假吹噓,沽名釣譽⋯⋯。

最近幾年,中國內地「彎道超車」成了很時髦的用詞,甚至連基礎研究也要「彎道超車」、「另辟蹊徑」。這令人更加擔心,因為如此的「提倡」根本是違背科學精神和科學規律的。科學研究,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是全人類所共有的事業,是一項老老實實和不折不扣的對事物和現象的科學規律的探索及認知。如果在基礎科學研究上把「彎道超車」和「另辟蹊徑」等急功近利式的想法變成「行政規劃」而推行,那將對人類科學事業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對於目前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狀況進行實事求是的判斷就是,「灌水」論文海量,但實質上的學術貢獻很少;「不差錢」,但差創新,更差「品」和「德」。

不是嗎?堂堂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都快70年了,但在科學領域由中國人所做出的原始創造及創新卻寥寥無幾,科學上的諾貝爾獎也只有「青蒿素」的合成與創新,而且就這麼一項僅有的諾獎科學貢獻還有賴於祖先有關青蒿素的認知與應用。

就說處於現代高科技核心地位的半導體科技,有幾位中國籍科學工作者的發現及學術貢獻能被世人所公認?即使放大到所有的科學技術學科,又有幾位中國學者的原創性發現、定理和公式能被記載於科學書本上?不能說沒有,但實在是屈指可數。

幸然的是,國家領導人對於中國目前的科技研究狀況有着十分清醒的認知。如中共總書記、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前文所提的兩院院士大會上講到:「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台、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於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

科研沒有「彎道」可以「超車」

很顯然,中國在基礎科技研究方面還很落後,沒有任何可以驕傲的理由。而科學研究既沒有「捷徑」可走,也沒有「彎道」可以「超車」。惟有的是,以踏踏實實的、嚴謹的科學態度來進行有益於全人類的科學研究。在我們中國人沒有什麼為世人所公認的現代科學創新貢獻之前,惟有紮紮實實地向科學原創者學習,並謙恭和誠實地為全人類努力做些有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