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億醫生」北上辛酸路 林順潮:醫德比搵錢緊要!
2018年9月28日

在香港,憑着「林順潮」三個字,病人已經排長龍。一過了深圳河,這位名醫竟然被人罵:「不開藥給我?你還算是醫生嗎?」中港醫療文化和體制截然不同,北上開荒的希瑪眼科(03309)主席林順潮,坦承2013年在深圳創立首家香港獨資眼科醫院時,也經歷過「拍烏蠅」的艱難考驗,後來終靠醫術和醫德突圍。

撰文:黃愛琴

林順潮是「眼科大國手」,城中富豪指定醫生,曾任中文大學眼科及視學科學學系主任13年。身為「世界十大傑出青年」的他一直予人「嫌錢腥」的印象,不像一般醫生般密密開診「搵銀」,反而投入大量精力和時間到內地義診和義教。

意想不到的是,2012年他竟然跳出校園,下海從商,創立希瑪林順潮眼科中心。

其後,希瑪更進軍深圳和北京,開設港資眼科醫院,並於今年1月在香港上市,甫掛牌股價即飆升一倍。林順潮身家水漲船高,被同行稱為「50億醫生」。

「你鍾意點叫就點叫,我好平常心。Idon'tcaretoomuch!」林順潮承認,做醫生和做生意的確存在矛盾,但是可以處理。「你一心為病人好,成功的機會一定大。如果你問我,可以賺多些錢,但對病人沒那麼好,那就完全不考慮。」

哪有醫生不開藥?

不過,這套秉持「仁心仁術」的港式醫療理念,在潛規則林立的內地,就遇到不少挑戰。

林順潮沒料到,一河之隔,已經有天淵之別。「內地病人的習慣跟香港不同,人人拿着一大包藥來,就是那些所謂保眼藥。國內醫生人工低,就多開些藥,令自己的收入多些,病人養成習慣。我要花很多唇舌跟他們講,我們是與國際接軌的,這種病在國際上是不會建議吃這些藥的。嘩,那就辛苦囉!他們看完醫生就要藥,我說沒有藥,他們就說你是不是醫生來的,怎麼連藥都不開給我?」

再後來,他發現在內地,民營醫院幾乎與「黑店」劃上等號,因為民營醫院大部分由莆田系把持,經常出現假醫療、假醫生的事件。在內地網站上,不時有人問一個問題:「希瑪眼科醫院與莆田系到底有沒有關係?」

即使能夠撇清與莆田系的關係,民營醫院仍然被視為「小打小鬧」,要實力無實力,要人才無人才,輸給公營醫院九條街。「如果要認真醫病和做手術,內地人再辛苦都要排公家。」

在香港,憑着「林順潮」這三個字,病人已經排長龍,誰會不信李嘉誠也看的名醫?在內地,卻是「咦,你叫林順潮,誰來的?我上網搜一搜先。」林順潮坦言,開頭很多病人對他都是半信半疑,以為他是庸醫或者黑醫。另一部分病人則是來拿secondopinion的——找第二個醫生再確認一次病情。「這些人看到收費貴,就走了。」他無奈表示,其實他們在內地的診金,只是香港的一半而已。

雪上加霜的是,深圳希瑪開業頭半年,不被納入國家醫保,門庭更加冷清。「最弊的是,我們明明知道有很多病人在周圍,又覺得自己有能力提供優質服務,偏偏別人不信你,不認識你,不來你這邊。」

請人難、成本貴

說到這段「北闖」往事,林順潮滿肚子苦水。人人以為內地「有金執」,其實在內地做生意成本很高。

首先是請人難,因為深圳並非醫療城市。起初,林順潮讓香港團隊上去接力,不過此策略只維持了一段短時間。「由香港上去,花在交通的時間太多了,而且今時今日大家都想有平衡的生活,我說要OT,他們不願意,超時補水都不OK。」現時,除了他自己外,集團10多名香港醫生長駐香港,內地醫院則由30多名內地醫生和5名外國醫生當主力。

其次是稅率高,而且複雜,進口醫療器材要繳付進口稅、增值稅等,可達25%至30%。以人工晶體為例,同一個牌子,同一間廠,印度賣500元,香港賣1000元,內地要賣到3000元。「所以內地人經常來香港買藥,國內貴很多,又怕買到假藥。」

勞工成本也不比香港便宜。僱主要為每名員工交「五險一金」,1萬元工資,就要多付4千多元。香港產假前四後六,國內就長達半年。「兩地工作模式也很不一樣,香港是multi-tasking,國內是一人一工作,例如香港護士可以上午跟門診,下午入手術室,內地是不行的,變相要請多好多人。」

寫一個白內障病歷,香港只需5分鐘,內地則要30分鐘,還指定要駐院醫生親自填寫。國際慣例,病人做完白內障手術可以立即回家,內地則硬性要求留院三日。這是因為,內地醫療由政府把關,關卡較多,香港則是醫生自己管自己。林順潮感嘆:「全世界來講,香港的行政和制度真的很簡潔,清晰有力!」

專攻高危眼疾

面對「一籮」挑戰,林順潮最終怎樣突圍?就是靠硬實力。「我們有特別多疑難雜症找上門,好多是之前被確診為無得醫,又或者做手術的風險很高的。我做的手術當中,有約30%只得一隻眼,或者好嚴重的。」短短三年內,林順潮在深圳做過的手術超過2000個,成功率高達90%。

例子一,63歲的魏老師前左眼眼底出現黃斑前膜病變,遍訪名醫都給「判了死刑」,說手術成功率僅有10%,風險太高。林順潮施刀後七天,他的左眼視力由0.15恢復到0.4。例子二,吉林男童小碩慘遭橫禍,右眼被摘除,左眼失去光感。林順潮花了4個多月的時間,終於令小碩重見光明。

好像滾雪球一般,醫好第一批招來第二批,林順潮「神醫」之名不脛而走,病人數目不斷增加。同時,純港式醫療以人為本、不收紅包、不亂發藥的模式也開始被人所接受。「這就是品牌效應,未有品牌前相當艱辛。我們北京剛開,也重蹈當年深圳的覆轍,整個苦盡甘來的過程需要半年至一年。」

七成時間當醫生

身為公司的「生招牌」,林順潮現時有七成時間仍然用於診症,經常全國跑。「原本我逢星期一二三在香港,四五六到深圳。現在一二香港,三四北京,五六深圳。」超時工作更是家常便飯,他苦笑道:「最夜試過凌晨一兩點才收工」。

他認為,香港醫療的優勢是醫德和醫風較好,並且與國際接軌。不過,內地也有不少優勢,例如病人多,資源多。「所以,我的看法是合則成、散則敗,內地有內地的優勢,我們有我們的,結合一起,力量就大了。這些優勢一定要sell給內地夥伴,才能做到強強聯手。」

另一個策略是緊貼國策,例如「大灣區」和「一帶一路」。「我們公司有很多收購合併在洽談中,將來我們會在整個大灣區開設十間眼科醫院,另外就是『一帶一路』相關的地方,例如泰國、柬埔寨等。」

談到未來發展大計滔滔不絕,但公司股價表現卻差強人意,從最高峰的19.9港元跌到最近的4至5元,林順潮說:「跌左咪好囉,跌到一個水平,再發展就是升。股票有升有跌,好多時是因為大市場、大氣候。我們剛上市時碰巧是股市的高峰,這完全不是我們可以控制的。我們對公司好有信心,會將這些壓力變成動力,總之有買貴,無買錯喇!」

——節錄自10月號《信報財經月刊》